摘 要
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金融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金融业不断提升自身的规模与实力,更需要其牢记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职责。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工业正经历着从数量驱动向质量驱动的持续转变,逐步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升级。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以创新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工业的发展。金融业与工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是经济大循环图景中的关键环节,二者协调发展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金融业与工业的营业收入不断增加,行业增加值屡攀新高,但是两行业是否实现耦合协调,协调度发展到什么阶段以及影响行业间协调关系的主要因素仍没有坚实的数据支撑和模型分析。因此,文章基于 2006—2020 年中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金融业与工业的相关数据,应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测度金融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状况以及主要影响指标。实证结果表明:(1)在全国层面,金融业与工业的耦合始终保持在高水平阶段,“金融业-工业”系统的协调度在样本期间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两个行业的互动程度不断增强,由 2006 年的濒临失调逐步发展到 2020 年的良好协调;(2)不同地区金融业与工业的耦合程度、协调度以及综合发展水平均存在差异,需针对具体地域的特点进行个体化分析,但是各区域总体向好趋势是相似的;(3)金融业的不同指标对工业的影响程度不一样,工业领域同样表现出类似特性,着重关注主要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升金融业与工业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本文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引导产业结构向绿色创新化转型,强化工业对金融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征制定相关政策等建议。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模型构建,揭示了金融业和工业之间复杂紧密的联系。虽然两者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与深度互动,但也暴露出一些待解决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并不意味着金融业与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将会被阻挡,相反,正是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两个领域的协同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Abstrac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puts higher demands on the financialindustry, which is not only required to continuously grow itself, but is also required to bear inmind its fundamental mission of serving the real economy. In this process, the industrialsector is experiencing a continuous progress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This process, graduallyby industrial power to industrial power. And the core of this transformation is to prioritizeinnovation and advance green, low-carbon industrial growth.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industry is a key link in the picture of the economic cycle, and the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is crucial to achiev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In recent years, the operating revenues of the two industries in China have been increasing,and the value added of the industry has climbed to new heights, but there is still no solid datasupport and model analysis on whether the two industries have achieved coupling andcoordination, to what stage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has developed to, and the principalfactors that effect the inter-industry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Thus, drawing from the datapertaining to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other industries spanning all 31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throughout the time from 2006 to 2020, both the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territories locatedwith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article applies the entropy method, the couplingevaluation model and using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to measure the synergy developmentbetwee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and the industrial sector, as well as the main influencingindicators and delves deeper into the existence of a notabl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integration and harmony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other industries, and economic expansion.The findings from the analysis reveal that: (1) across the country, the interlinkagebetween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the industrial sector is robust, with the coordination withinthe "financial-industrial" system experiencing growth throughout the study period, and thedegre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industries has been increasing, from the near-disorder in2006 to good coordination in 2020; (2) The extent of integration, coordination, and overalldevelopmental status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industrial sectors varies across differentregions and requires targeted analysis, yet the general trend of positivity remains consistent;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三章 金融业与工业综合发展水平的特征事实
第四章 金融业与工业耦合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
第五章 金融业与工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工业和金融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旨在推动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以便更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尤为重视实施绿色低碳的发展策略,保证资源配置的相对均衡,通过加强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在调配生产资源中的作用,稳固实体经济的基础,共同构建金融业与工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最终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新时代金融业的根本使命是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与资源分配和流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业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扩大融资渠道等方式服务工业、提升工业的竞争力、帮助企业转型升级以及提高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金融业为我国工业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具体表现为金融发展助力工业产业链升级,金融集聚促进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等。为促进工业和金融业的紧密合作,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推动数字金融进步,发展供应链金融等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同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确保工业和金融业的稳健运行。贯穿全球工业化历程,工业始终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是构成信息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发展水平体现国家的经济水平和综合实力。在全球产业新竞争的格局下,构建工业竞争新优势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必经之路,而我国工业化仍有深度拓展的空间。工业规模的扩大同时提高了对金融业的需求,继而拉动金融业规模扩张,增加其就业机会,使金融业自身价值不断升高。两个行业之间协调发展,对于促进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强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 2023 年,全国工业增加值为 399103.1 亿元,较上年增长 4.2%,占当年 GDP 总量的 31.7%,全国金融业增加值为 100676.6 亿元,较上年增长6.8%,占当年 GDP 总量的 8.0%。相较于先前的数据,两个行业的产值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虽然全国工业发展的态势向好,但金融业的结构效率、规模水平以及相关政策等都会对工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其中一方存在问题,必然会影响另一方的正常运作,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确保金融业与工业保持健康发展,就必须实现二者的耦合协调。可是在当前的现实发展过程中,两行业的协调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这导致二者的协同发展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文章以金融业和工业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两行业的耦合协调状况,并且细致分析影响协调度的多种因素,丰富现有的相关文献,增进对金融业和工业互动机制的理解,为未来学者探究两行业整体性的协调发展提供新的理论研究视角。最后通过对各种影响因素的探究,文章进一步分析这些因素与工业、金融业之间的关联程度,为提升两行业间的协调程度提供创新性的思路和策略。2.现实意义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增长与稳定运行的核心,只有夯实实体经济基础,才能保障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并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物质和技术基础。发展实体经济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工业,因此要加快将我国建设成高质量工业强国、制造强国。金融业通过提供融资等多元化服务,有效提高工业产值,助推工业转型升级;同时,工业部门发展可为金融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利润源泉,从而保证金融业健康发展。金融业与工业的良性互动是经济大循环图景中的关键环节,要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确保金融业和工业两个部门间的协调发展。由于服务业(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劳动生产率通常低于第二产业中工业的劳动生产率,随着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显著提高,我国 GDP 增长速度将出现相应的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对工业发展质量的关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政策着力振兴制造业,确保金融业在行业增长的同时,仍能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特别是为工业部门提供有力支持,助力我国迈向工业强国(胡乃武,2017)[1]。在梳理金融业和工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评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揭示两个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基于相关理论框架和行业协调机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两行业协调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与差异。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明确影响行业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将来实现行业的良性互动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多元化的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主要涵盖文献研究法和实证分析法等。在文献研究环节,本文系统性地梳理国内外各类文献,以耦合协调的研究为论文核心,将金融业与工业的相互影响作为研究基石,加入关于金融业和工业发展水平测度的相关文献,总结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理论研究环节,遵循“文献梳理→评估行业综合发展水平→结合理论厘清耦合机制→实证得到耦合协调程度→分析重要的影响因素”的技术路径,深入研究中国金融业和工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对各种因素与两大行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细致分析。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及相关文献,本文准确界定了金融业和工业的统计测度标准,并梳理行业的协调发展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探讨两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并围绕产业创新、产业拉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措施。在实证分析环节,首先,选取行业相关指标并形成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再收集2006—2020 年全国以及中、东、西部地区金融业和工业的行业数据,采用赋值法测算得到金融业和工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并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性检验。紧接着,搭建耦合协调模型测度行业间的耦合协调程度,探究分析不同区域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最后,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金融业和工业与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并对核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运用 MATLAB 和 STATA 等软件建立模型,将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在查阅、梳理和研究大量国内外参考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厘清金融业与工业的耦合机制,分析二者的协调程度、发展程度以及影响因素等,根据实证结果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内容文章围绕中国金融业与工业的耦合协调关系以及影响因素展开,大致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目的是结合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背景,介绍中国金融业与工业发展水平的研究及其耦合协调的作用,并阐述研究的背景与重要性,明确使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并对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进行说明。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首先概述金融与工业综合发展测度的研究,继而详细探讨金融业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工业对金融业的影响。通过文献评述和回顾,综合分析目前关于金融业与工业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并从中寻找该研究领域中的潜在创新点。第三章为中国金融业与工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本研究选取中国金融业与工业领域作为分析对象,形成两行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利用熵值赋权法量化金融业与工业的发展水平。通过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性检验,验证金融业与工业发展水平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进而分析两个行业的发展动态与差异。第四章为理论基础。本章对产业发展规律、比较优势理论、耦合协调理论以及灰色系统理论进行梳理,为中国金融业与工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并且在理论方面初步厘清金融业与工业耦合协调的内在机制。第五章为实证分析。基于中国金融业与工业综合发展水平差异的评价,运用耦合协调理论构建评价模型,分析全国和中、东、西部三大地区两行业的耦合协调程度。然后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量化并探究本文所研究的各项指标对行业协调发展的影响程度,并且对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第六章为结论和建议。根据上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总结关于中国金融业与工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现状以及核心影响因素的三个结论。根据以上结论,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建议和策略。
三、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以往文献大多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的贡献与影响,而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各项数据指标衡量金融业与工业的相互影响程度,聚焦两个行业之间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这是对现有文献的补充;同时采用 31 个省份地区的详细数据,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区域,更加细致地分析不同区域两个行业之间的关系,为探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提供新视角;最后,对金融业和工业耦合协调过程中涉及的十六个指标进行分析,找出二者互动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及促使二者协调程度进一步发展提供经验证据。
(二)不足之处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尽管已使用滑动平均窗口法对部分缺失的数据进行填补,但是由于原始数据的部分缺失,对实证结果的准确性仍存在一定的影响。其次,在选取二级评价指标时,由于统计年鉴以及 Wind 数据中数据的缺失或未实时更新,某些评价指标必须采取替代值进行实证分析,可能对实证结果造成影响。最后,虽然本文已选取 16 个指标和长达 15 年的数据集,对金融业与工业之间的耦合协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有相对丰富的数据量,但是两个行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在相关评价指标的选择和研究上仍有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的空间。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金融业与工业综合发展水平测度的相关研究目前,国内关于金融业发展水平测度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构建金融业评价指标体系上。李俊玲(2019)从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出发,根据开放,绿色等新发展理念构建金融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重点关注金融自身发展质量以及金融对经济的支持效果两个核心维度。通过多种赋权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不同地区在金融发展上各具优势,整体而言金融平均发展水平有小幅度的提升,其中行业自身发展质量、支持经济创新和协调发展的成效最为显著[2]。高一铭(2020)采用长期稳定、金融效率和普惠金融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涵盖金融业的物质和人力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金融风险管理等方面。运用 SBM-DEA 模型等方法对我国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估,结果显示我国金融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得到改善,但地区发展仍存在不平衡性,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比中西部更加优异,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加强[3]。徐璋勇(2018)立足金融业的本质,在明确金融业高质量定义的基础上,提出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金融功能及金融稳健性五个评价指标,在宏观层面上对金融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进行专业评估[4]。我国关于工业发展水平测度的文献研究集中在构建工业评价指标体系上。江小国(2019)结合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方法,以工业高质量发展内涵为出发点,构建包括营业收益、创新能力、绿色环保、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评价体系。该体系从时间、空间、存量和增量多角度评价中国工业发展水平,研究结果显示,自 2015 年起我国工业发展速度显著加快,特别是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其工业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5]。张文会(2018)基于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工业发展提出的要求,初步构建中国工业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创新、产业结构、要素利用率、低碳可持续等指标。他主张运用多种赋权方法确定指标权重,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工业总体及细分行业的发展情况[6]。许卫华(2019)梳理近年来关于制造业评价指标的文献,并根据河南省的具体情况,选定行业转型、创新发展、信息化融合度、绿色低碳和经济收益五类指标,对河南省各县市的工业发展水平进行更加真实准确的评估,为制定地方发展政策提供依据[7]。黄顺春(2021)整合分析 118 篇关于不同细分行业、不同视角和不同地区的文献,指出工业发展评价的重点在于竞争力、创新能力以及绿色低碳三个层面。其中,创新和绿色相关的二级指标种类丰富且选取频率较高,显示出它们在工业发展评价中的重要地位[8]。
二、金融业对工业影响的相关研究金融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在推动工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向工业注入大量多元化的资本,提高现代工业的竞争力(刘志彪,2006)[9]。Riddle(1986)认为,金融业是促进其他部门成长的关键产业,不仅能够驱动商品生产,还能连接不同的经济领域,保障经济活动的顺畅运行[10]。为了增强工业的行业竞争力并助力实体经济加快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引导企业合理运用金融工具,包括健全金融市场运行基准,加强金融监管,发展普惠金融等。这些措施有助于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分散风险,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从而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King.,1993;邓超,2017;黄剑辉,2022)[11][12][13]。江静(2007)的研究发现,金融业发展有助于提高工业的整体效率,金融规模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对工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具有促进作用[14]。顾乃华(2010)的研究表明,金融业的进步激励工业企业将部分服务职能外包,把资源和能力集中到核心优势业务上,提高企业运营的灵活性和效率,进一步强化其盈利能力[15]。尹亚红和刘佳舟(2020)研究发现金融深化能够促进工业的技术创新,并且强化海外并购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的积极作用[16]。银行体系通过其内在机制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企业模仿创新,且创新成果一般不会受到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而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则为高风险和高收益的自主创新活动提供适宜的条件[17]。张璇等(2019)通过对中国 1998年到 2007 年间工业企业和金融数据的研究发现,银行业间的激烈竞争有助于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进而增强创新能力,这点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尤为明显[18];不仅多样化的金融结构可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金融发展也可以减轻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制约(余明桂,2019)[19]。李春涛(2020)的研究证实,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以及出台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金融科技成功地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成果[20]。李青原等(2013)以我国各类工业行业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实银行贷款能够有效提高实体经济的资金利用效率,并且金融发展同样可以促进工业企业提高资本利用效率[21]。林毅夫(2003)强调,金融结构应当随着产业技术和要素禀赋的变化而调整,以满足各行各业的融资需求。当金融结构与工业规模相匹配时,可以高效满足企业的融资需要,推动工业持续发展。[22]。随着科技进步,数字金融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有效降低外部环境恶化、融资条件欠佳、内部管理不当等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达到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改善公司治理环境、促进工业部门绿色创新发展的目标,最终振兴实体经济(汪亚楠,2020)[23]。数字金融还能够通过溢出效应,促进相邻地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成长,进一步推动区域产业的整体发展(Liu,2022;Na,2022)[24][25]。在金融监管的有效配合下,金融科技的应用有助于工业企业提高投资效率,同时助推经济实现脱虚向实(刘园,2018)[26]。
三、工业对金融业影响的相关研究工业的发展不断催生出对金融业更广泛的需求,进而带动金融业进步。早在 1966年,帕特里克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企业的融资需求也随之增长,这促使金融业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以及提升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金融业产生于工业、服务于工业,并与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Guerrieri 和 Meliciani(2005)的研究证实,金融业的进步主要是由工业结构决定的,工业的需求促使金融部门不断细分化和专业化,进而提高金融业的效率和发展水平[27]。顾乃华(2010)认为,工业是金融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当我国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对金融业广阔的市场需求时,金融业才能实现高效的资本投入,并获得可观的回报。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金融业的拉动作用也会更加显著[15]。李蕾(2018)通过投入产出分析证实,无论是中等收入还是高等收入经济体,工业内部和产业间的升级均对金融业的发展具有扩张和提质的双重影响,特别是中国的工业升级对金融业具有较大程度的层次提升效应[28]。钟韵(2015)利用 2000 年到 2011 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中等城市的工业发展对金融业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并且有助于金融业增加就业机会[29]。陈龙(2020)的研究同样指出,工业就业的持续增长能稳定带动金融业就业的增长,从而实现金融业规模的扩张[30]。遵循最优金融结构理论,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决定其要素禀赋结构,继而塑造实体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目前,我国正处于资本相对丰富的阶段,与过去的劳动力丰富时期有所不同。在这一阶段,企业普遍面临较高的风险和较大的资金需求,因此,市场上对于那些能为大型企业提供资金并有效分散风险的金融机构的需求不断增加(林毅夫等,2009)[31]。随着工业企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逐渐增加,这为金融业的创新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四、文献评述
总之,现有文献大多关注金融业与工业之间的单向影响关系,以及行业自身的发展质量,可以发现金融业对工业具有助推作用,同时工业对金融业也存在正面影响。但是,少有文献研究工业与金融业之间的互动协调发展,即两个系统在协调约束下的整体性发展状况。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中国金融业与工业的耦合协调发展问题,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两个行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评估两个行业之间是否实现良性互动,并且找出影响其协调发展的深层次因素,进一步探究推动两行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
建议一、主要结论本文根据 2006 年至 2020 年我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金融业与工业的相关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出全国以及东、中、西三个区域金融业与工业的耦合协调度,又通过灰色关联技术从金融业与工业的 16 个指标中遴选出最有影响力的指标,并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从时间维度上分析,2006 年至 2020 年间,我国的金融业与工业一直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二者实现了有序的协同发展和紧密的相互作用。两个行业在 15 年间不断进步,综合发展水平实现极大的提升,虽然两个行业在某些时期经历了发展水平的下跌,但是总体来说行业仍在向好发展。同时协调度也从 2006 年的濒临失调发展到 2020 年的良好协调,展现出“金融业-工业”系统迈入优质协调的潜力。(2)从空间维度上分析,东部地区的金融业与工业耦合度在样本期间基本维持在高水平耦合状态,中部地区同样如此,只有西部地区在 2006 年时两行业还处于磨合阶段。在十五年期间,三个地区的金融业与工业均实现快速发展,综合协调指数 T 值始终保持上升趋势。特别是,西部地区在 2019 年率先迈入行业良好协调发展阶段,随后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在 2020 年迈入此阶段。(3)关键影响指标分析,金融业与工业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进一步显示,金融系统中保险深度,金融相关率,金融业人均产值对工业影响程度最大,工业系统中废水排放,劳动生产率和专利数对金融业影响程度最大。其中,保险密度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联是最紧密的。金融业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和扩大融资渠道等方式服务工业、提升工业的竞争力并帮助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工业规模的扩大也增加了对金融业的需求,继而拉动金融业规模扩张,创造就业机会,使金融业自身价值持续增长。两个行业之间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关系。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可以筛选出对金融业与工业协调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只有把握这些主要因素,才能高效地推动两行业的协调发展。另外,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特殊性,其适宜的发展政策不完全相同,因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提高金融业与工业的耦合协调度,还要根据不同的地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政策方法。
二、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的结论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大理念,本文提出得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第一,强化工业对金融业的拉动作用。一方面,鼓励工业企业将金融相关业务外包至金融机构,这样的市场驱动有助于金融业增加就业机会、扩大规模以及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工业企业可以将大部分的资源集中在升级主营业务和提升创新能力上。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工业需求拉动金融业发展,不仅可以加强工业对金融业的影响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两行业协调发展的程度,有助于加深他们的内在联系,促使二者尽快进入优质协调阶段。第二,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形成多元化、开放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集聚程度。这包括引导更多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体系、扩大金融行业规模、提高金融相关率和推动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通过这些措施,金融业可以更好地支持工业企业发展,尤其是通过提高保险深度和密度来转移企业经营的风险以及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此外,优化金融结构、提高直接融资额、发挥金融业的中介功能,可以合理配置资金、提高融资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时,加强区域间的金融合作,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城市金融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第三,构建完善的监管系统和法律法规体系。尽管我国金融业与工业一直存在高度的耦合关系,并且二者的协调度也在不断提升,但企业过度金融化的潜在风险仍不可忽视。在促进金融业与工业协调发展的同时,要防止资金过度流向金融部门,导致企业过度金融化和经济脱实向虚,从而阻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完善监管系统和法律法规,这样可以有效降低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的安全与稳定,提高金融效率,同时平衡金融风险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保持两个行业之间的均衡发展。第四,引导金融业向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结合数字金融和绿色金融,引导中长期资本支持行业健康发展,并且加速金融行业向数字化转型,稳健发展金融科技。数字金融通过运用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以及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它依靠科技平台的长尾效应,能够以较低的边际成本为广大客户群体提供服务。此外,数字金融通过大数据和算法模型进行风险评估,有效降低对抵押资产的依赖程度。同时,发展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等,引导各个行业向绿色低碳模式转型,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提供保障。第五,重点加强工业的创新能力。由于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复杂、不确定性增强以及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阶段,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62]。技术创新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还能有效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此,国家和金融机构应当加强对工业创新的投资与支持,包括推行财政拨款支持创新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接受专利作为担保进行贷款、促进科学的产业布局和适度的资源集聚。此外,企业应通过与研究机构和用户合作提高创新效率,并通过财政奖补等激励机制吸引高科技人才,打造有利于人才聚集的环境。第六,解决不同地区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同地区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同,需要因地制宜采取策略,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例如,西部地区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其转变为以技术进步带动的内生性经济增长,同时保持稳定的投资,拓宽投资渠道,借助直接融资手段,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抓住“一带一路”的契机,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此外,还需要着力发展人才相关政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等。东部地区应减少行业集聚,促使所需技术程度较低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应该积极承接这些转移过来的产业,逐步优化本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加快生产要素的流动,推动各地区产业的均衡发展。通过这些措施,不同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乃武.三次产业演进规律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J].经济纵横,2017(6):15-21.
[2]李俊玲,戴朝忠,吕斌,胥爱欢,张景智.新时代背景下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评价——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9(1):15-30.[3]高一铭,徐映梅,季传凤,钟宇平.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37(10):63-82.
[4]徐璋勇.金融发展质量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5):545-551.
[5]江小国,何建波,方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与提升路径[J].上海经济研究,2019(7):70-78.
[6]张文会,乔宝华.构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J].工业经济论坛,2018,05(4):27-32.
[7]许卫华.国家粮食主产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物价,2019(2):44-46.
[8]黄 顺 春 , 张 书 齐 . 中 国 制 造 业 高 质 量 发 展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研 究 综 述 [J]. 统 计 与 决策,2021,37(2):5-9.
[9]刘 志 彪 . 全 球 化 背 景 下 中 国 制 造 业 升 级 的 路 径 与 品 牌 战 略 [J]. 财 经 问 题 研究,2005(5):25-31.
[10]Riddle. Service- led Growth: 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World Development [M].New York: Praeger,1986.
[11]King, R.G.and Levine, R.(1993)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8,717-738.
[12]邓 超 , 张 梅 , 唐 莹 . 中 国 非 金 融 企 业 金 融 化 的 影 响 因 素 分 析 [J]. 财 经 理 论 与 实践,2017,38(2):2-8.
[13]黄剑辉.金融助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J].中国金融,2022(1):41-43.
[14]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8):52-62.
[15]顾乃华.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获利能力的影响和渠道——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和 SFA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5):48-58.
相关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