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博士论文,本文主要以2008-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混合OLS模型、固定效应模型、IV估计、倾向得分匹配、DID、多期DID、Goodman-Bacon分解、改善的四阶段中介效应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以创新规模、创新质量和合作创新综合衡量技术创新行为,深入研究不同类型产业政策组合对企业创新行为影响的经济效应、作用机制和演变趋势。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2035年中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对企业创新的行为进行培育、支持、引导和规制,而产业政策无疑是重要的实施手段。毫无疑问的是,中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微观经济主体的快速崛起和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离不开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出台和精准实施。
中国实施产业政策的历史较长,产业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产业政策种类丰富,涉及众多的政府层级和部门,政策实施手段也不相同,从而导致单一微观企业可能会同时受到多项产业政策的共同影响。在我国经济高增长阶段,某一类或几类产业政策或许可以起到主导作用,其自身的效能就可以达到推动增长的目的。但是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外部性和复杂性,更需要各种政策之间相互配合,避免相互掣肘,从而高效发挥政策的功能、规模和系统优势来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为了提高政府资源利用效率和强化政策的针对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出要注重政策组合,比如“及时推出一批新政策,打出有力有效的政策组合拳”、“实施政策要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因此,深入研究政策组合的经济效应,不仅仅可以证实产业政策能够有效助力中国经济稳健发展,还可以进一步拓展了如何使产业政策更有效的学术领域。
1.2 文献综述
1.2.1 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现状
基于中国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相关学术文献,本节分别从中央“五年规划”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政策、光伏产业政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地方产业政策等方面研究不同类型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行为影响的经济效应。具体如下:
学者们主要基于中央“五年规划”文件中的相关内容查找产业政策扶持信息,并深入研究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部分学者验证了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正向激励效应。余明桂等(2016)以“五年规划”衡量一般和重点产业政策,研究发现产业政策提升企业发明专利数量,这种积极效应在民营企业更突出;谭周令(2017)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得到了相似的结论。靳来群等(2020)发现产业政策对扶持行业的研发要素投入产生积极效应,并且主要作用于国有部门,在非国有部门中这种效应不显著。此外,一些学者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相关研究。谭劲松等(2017)证实了产业政策对企业研发投资产生正向效应,并发现了研发投资力度与政府扶持力度高度相关。曹平和王桂军(2018)以企业新产品测度创新能力,同样验证了产业政策的积极效应,并且说明了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生存时间的正向作用。Feng(2019)研究发现,产业政策提升了企业创新效率,并且在劳动力配置较低的企业中,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正向激励效应更为突出。熊凯军(2021)证实了重点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效率的激励效应,并且这种正向效应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白茜等(2023)以产业政策扶持的知识溢出和财务溢出为出发点,研究表明知识溢出对下游企业的创新产出产生积极效应,财务溢出对下游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产生正向激励效应。李全等(2024)发现,重点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产生正向效应,并且激励效果会随金融化程度的增强而减弱。产业政策不仅仅直接发挥创新激励效应,还能够强化风险投资对创新的正向影响(房星彤等,2024)。然而,部分学者验证了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行为的正向效应有待提升。孟庆玺等(2016)采用“五年规划变更”的实验样本,证实了产业政策导致扶持企业的研发投入有所增加,边际促进程度先升后降,但是创新效率反而逐步降低。冯飞鹏(2018)不仅仅验证了产业政策对专利产出的激励效应,还说明了这种激励程度随着外部融资的提升而边际递减;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政府部门保护幼小产业、干预经济活动和推动目标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Sylla,2024)。大约17世纪时期,英国国际贸易快速发展,为了保护本国部分产业,逐步提出了各项贸易壁垒措施,形成了产业政策的雏形。随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快速发展,美、德、法等国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和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均相应提出了各自的产业政策方针。20世纪中后期,前苏联通过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大力支持本国重工业的发展,以应对美苏争霸的竞争格局;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快速腾飞。中国早期的产业规划受到前苏联的启发,后来借鉴日本和韩国产业政策的经验,以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制定了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根据各个国家产业政策实施种类和方式的不同,产业政策的定义也有一些差别。本文分为以下几种:
Heilmann和Shih(2013)认为,产业政策一直被用来指政府决策者为改变经济结构而做出的努力。当政府确定并积极支持有助于经济增长的产业时,就会采取产业政策。这种意义上的产业政策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的,只有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考虑产业政策才有意义。在动态经济背景下,政府以有活力的行业为目标,使其对经济增长做出比其他行业更大的贡献。因此,他们采用相对狭义的产业政策定义:产业政策是任何一种选择性的、有针对性的政府干预,它旨在改变生产的部门结构,以促使某些部门的发展超过(非干预主义)市场均衡状态下的预期水平(Pack和Saggi,2006)。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政策相关理论
不同类型的产业政策具有不同的经济目标,并且产业政策扶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能涉及行业内竞争环境、市场信息获取难易程度、资源供给、进入门槛等。本文从资源基础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来说明产业政策可能从哪些方面发挥作用效果。
2.2.1.1 资源基础理论
1984年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最早提出了资源基础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在现实中,企业拥有的资源互不相同,具有差异性,从而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异质性。资源基础理论强调资源要素是企业维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其中资源要素不仅仅是资本和劳动力等基本要素,还包括具有排他性和不可模仿性的要素。该理论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第一,资源的基本内涵是企业拥有的各项要素或者资产,比如物质资产(如固定设备、原材料、科研基础设备)、非物质资产(如专利、企业文化、商誉)以及现金流强度和人才储备。第二,资源的价值和稀缺性主要体现在一些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难以仿制、难以获取、难以替代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仅可以给企业带来差异化优势,还是企业获得市场份额和稳健发展的保障。第三,资源基础理论不仅仅强调稀缺资源的获取,还进一步强调了资源的分配和管理。如何高效整合和管理已有资源要素,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具备管理优势和成本优势,从而体现了资源要素的价值最大化。第四,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技术变革速率的加快,资源要素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也在不断变化。经济主体应该具备动态学习能力,不断高效整合已有资源,不断争取新的市场优质资源,不断努力创造优势资源,从而提升内在价值。
第3章 中国产业政策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 31
3.1 中国产业政策的基本内容 ..................................... 31
3.1.1 中国产业政策的发展与演变 .............................. 31
3.1.2 中国产业政策的分类 .............................. 38
第4章 产业政策时间组合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 48
4.1 问题的提出 ................................... 48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50
4.2.1 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假说 .................................. 50
4.2.2 产业政策时间组合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假说 .................. 53
第5章 产业政策工具组合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 82
5.1 问题的提出 ................................. 82
5.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 84
第6章 不同层级产业政策组合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
持续性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价值和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Acemoglu等,2018;Wu等,2020)。然而,基于创新的复杂性和失败率高等特征,企业的研发支出往往低于合理区间(Acharya和Xu,2017)。并且,考虑到中国特殊的国情,知识版权付费意识较弱,创新收益也低于期望值(吴超鹏和唐菂,2016)。在此情况下,作为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的调控者,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例如,减税激励(Chen和Yang,2019;王满四等,2023)、高新区设立(Kong等,2021)、自由贸易区(Lei 和Xie,2023)、降低市场门槛(周志方等,2023)等政策对企业创新行为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
然而,一些学者研究发现,部分政策虽然对关联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正向效应,但是却表现为资源利用的低效率(韩超等,2017;Liu等,2023);以及一些企业为了寻扶持而进行低质量创新(黎文靖和郑曼妮,2016)。。由于政府资源的稀缺性,杨国超和张李娜(2021)认为“如何使得产业政策更有效”这一命题应该受到重视。
此外,目前学术界关于产业政策的文献大多仅从中央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角度探讨相应的经济效应,而对地方产业政策的作用效果关注较少,这可能导致政策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权、以及晋升锦标赛机制的背景下,中央产业政策和地方产业政策的实施力度、作用方式和经济效果均存在一些差异,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也可能存在一些冲突(肖红军等,2023)。深入研究不同层级产业政策组合和偏向的经济效果,从而制定高效的政策组合方案和最大化利用政府资源,成为了重要课题。
第7章 主要结论、政策启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中国正在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打破欧美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实现科技水平自立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环。为了助力微观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升创新质量和重视合作创新,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扶持方针。然而,部分学者研究发现,产业政策激励了微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升,但是也引发了一些寻扶持而创新、政策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为了强化政策效果和提高产业政策的有效性,中央政府意识到政策“组合拳”的巨大潜力。基于此,本文主要以2008-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创新规模、创新质量和合作创新综合衡量技术创新行为,深入研究不同类型产业政策组合对企业创新行为影响的经济效应、作用机制和演变趋势。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所示:
第一,考虑到政策扶持资源与企业研发战略调整之间需要逐步磨合,与初次受到政策扶持相比,目标企业再次受到同一政策扶持时,也会有更为理性的应对方式。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为研究对象,探讨产业政策及其时间组合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和相应的传导路径。其中,产业政策时间组合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是指:相对于目标企业初次获得产业政策扶持,再次获得政策扶持对该企业创新行为影响的变动程度。研究结果发现,产业政策扶持对企业创新行为产生正向影响。与初次获得产业政策扶持相比,再次获得政策扶持对该企业创新行为的促进效应得以进一步提升,体现了产业政策时间组合对企业创新行为产生正向激励效应。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媒体报道、人力资本质量和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是产业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路径;人力资本质量和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是产业政策时间组合对企业创新产生正向效应的作用路径;媒体报道不是产业政策时间组合对企业创新行为影响的传导路径。此外,产业政策扶持对国有企业和低市场化区域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加突出;产业政策时间组合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特征。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