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博士论文,本研究基于博弈论建模方法,以制造商、电子零售平台、政府和消费者构成的电子商务供应链为情境,从网络安全风险规避、防御与监管三个角度对智联产品供应链的运营管理策略展开探讨。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实践背景
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物联网(IoT)技术迅猛发展,智能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市场并得到广泛应用。5G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为智能产品的普及插上了翅膀,以可穿戴产品、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为代表的智能设备,深受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喜爱。工业媒体新闻数据显示,中国正大步迈向物联网在消费品领域的应用时代。
回顾智能产品的发展历程,早期的智能家居设备功能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远程控制灯光、家电等方面,用户体验相对简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的智能家居已经形成了一个高度集成的生态系统。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一键控制全屋的灯光亮度、颜色,调节空调的温度、湿度,甚至控制窗帘的开合,实现家居环境的自动化管理。智能汽车领域同样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最初简单的车载导航和娱乐系统,发展到现在具备自动驾驶辅助功能、智能互联功能的复杂系统。新能源汽车品牌特斯拉,其车型凭借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和与手机的无缝连接功能,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根据工信部《2023年通信业统计公报》的数据,仅2023年,中国的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量就超过2.05亿。其中,小米物联网平台连接设备数量超过6.55亿台,华为的鸿蒙生态系统设备数量也超过7亿台。这一庞大的用户群体表明,智能产品已经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在不同年龄段和地域,智能产品的普及程度也有所差异。年轻一代对新科技接受度更高,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在年轻人中的使用率极高。在一些一线城市,智能家居的覆盖率也逐年上升,家庭用户通过各种智能设备提升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1.2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2.1理论意义
随着物联网技术与电子商务的深度融合,智能产品供应链逐渐成为管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现有理论在解释传统供应链效率优化机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在智能技术驱动下产生的新型决策模式、风险传导路径及多方博弈关系仍存在理论空白。在理论意义方面,本研究聚焦网络安全风险下制造商云服务外包、平台防御投资与政府监管政策的协同机制,从三个维度完善了智能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体系:
首先,本研究通过构建多主体博弈模型,突破了传统智能供应链研究以制造商-平台双边关系为核心的局限。在智能产品生态中,政府监管与消费者行为对供应链决策产生重要扰动。例如,政策干预可能导致企业调整云服务选择或技术投入策略。现有研究多停留于静态均衡分析,未能刻画政策干预与市场响应的动态交互过程。本研究引入政策工具的时变特性,构建包含四个参与主体的序贯博弈模型,揭示了监管政策强度与企业防御投入的非线性关系。当政府惩罚力度足够大时,平台可能因过度规避风险而降低技术采纳积极性,导致社会资源错配。这一发现修正了传统监管有效性假设,为动态监管机制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本研究在智能产品供应链风险治理中引入消费者隐私偏好的差异化特征,弥补了既有理论对需求侧影响因素的忽视。以智能产品市场为例,不同消费者群体对隐私风险的敏感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年轻消费者可能更关注产品智能化功能,而部分高价值用户则更重视数据安全保障。这种差异性直接影响市场需求结构与厂商策略选择。现有研究多将消费者视为同质化群体,难以解释实践中智能产品功能与安全性的市场分化现象。本研究通过构建基于风险感知差异的需求函数,揭示了消费者隐私偏好对制造商技术路径选择的影响机制。当隐私敏感型消费者占比较高时,制造商倾向于通过自建云平台控制数据流向以增强用户信任,这一理论创新为智能供应链管理中需求侧动态要素的纳入提供了新视角。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网络安全风险下智联产品供应链
本章节回顾文献时,首先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产品供应链入手,识别智联产品在供应链结构、信息交互与功能集成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明确其运作基础和技术特征;进而回顾网络安全风险背景下供应链运营管理的相关研究,聚焦于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风险因素对供应链绩效与主体行为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分别对应智联产品供应链的技术驱动逻辑与风险响应机制,构成后续策略研究的理论支撑。
2.1.1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产品供应链研究
本章节围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产品供应链研究展开文献回顾。现有研究普遍聚焦于物联网在产品功能优化、系统协同、信息处理及供应链流程重构等方面的技术推动作用,探讨了其在智能制造、智能家居、能源管理和物流调度等具体场景中的实际应用。通过回顾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可较为系统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脉络,并为进一步分析网络安全风险下的运营管理问题奠定基础。
Sharma和Obaidat(2020)研究了基于物联网的产品、技术以及物联网与云计算集成的比较分析,以提升智联产品的效率和功能[1]。Gladence等(2020)开发了一种基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推荐系统,用于家庭环境自动化,提高了智联产品的能力[2]。Kumar等(2021)研究了安全且节能的智能建筑架构,利用物联网技术优化智联产品性能[3]。Wu和Huang(2020)提出了一个框架,用于物联网服务中智联产品和传统设备的离线操作,确保智联产品的持续功能[4]。Yar等(2021)研究了基于物联网边缘计算范式的智能家居自动化,提高了智联产品的效率[5]。Qiu等(2015)研究了物联网支持的工业区供应枢纽(SHIP),以提高物理资产和服务共享的有效性和效率[6]。Pal等(2020)分析了语音智联物联网产品的采用情况,探讨了影响用户接受度和技术集成的因素[7]。Wang等(2020)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动态协调系统,用于客户、订单拣选机器人和云计算之间的协作,实现了智能物流调度[8]。Iqbal等(2023)提出了ALAM,一种匿名轻量级认证机制,用于增强基于SDN的智能家居中的网络安全[9]。
2.2制造商风险规避的云服务外包策略研究
本章节围绕制造商在网络安全风险环境下的运营管理策略展开讨论。回顾现有文献,学者们多从云计算赋能、服务外包与数据控制角度探讨制造商的数字化转型路径,指出在智联产品供应链中,制造商需在服务自主性与成本投入之间作出关键选择。部分研究聚焦于制造商云服务模式,分析自建与外包决策对企业数据安全与消费者隐私感知的影响;另一些研究则集中探讨服务外包策略与供应链协同效应之间的关系,揭示外包行为背后的风险转移与资源配置机制。因此,本章节分别回顾制造商云服务策略研究与制造商外包策略研究两类文献,以系统梳理其在网络安全风险下的应对逻辑与研究演进。
2.2.1制造商云服务策略研究
本章节回顾制造商在云服务策略方面的研究,重点关注其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面对云服务外包与自建的权衡逻辑,尤其是在网络安全风险持续上升的环境中,制造商如何调整其服务模式以适应供应链协同与风险规避的双重目标。现有研究主要围绕三类主题展开:一是云服务在供应链效率与协同管理中的应用,二是制造商与云平台的合作机制与服务演化,三是风险管理与安全性约束下的云服务选择策略。
第三章 智联产品供应链中制造商风险规避的云服务外包策略研究..............37
3.1 模型描述 ................................. 37
3.2 模型求解 ............................ 42
第四章 智联产品供应链中电子零售平台网络安全风险防御策略研究 ........................ 57
4.1 模型描述 ........................... 57
4.2 均衡分析 ..................... 61
第五章 智联产品供应链中政府网络安全风险监管策略研究 ............ 76
5.1 模型描述 ................................... 79
5.2 模型求解 ............................... 79
第六章研究结果讨论
6.1研究结果分析
网络安全风险的日益严峻使得智能产品供应链中各主体所面临的运营管理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实际。数字化时代下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智能产品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制造、销售、服务等各环节的深度融合,同时也带来了数据泄露、网络攻击等安全隐患。供应链中制造商、电子零售平台、政府和消费者各自承担着不同风险与责任,其决策行为相互影响,进而形成一个复杂的博弈关系。近年来,大量研究关注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运营和隐私保护问题,但对于网络安全风险背景下的云服务外包策略、平台网络防御水平以及政府监管措施的研究较少涉及。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文从风险规避、防御和监管三个层面出发,构建基于博弈论的数学模型,对制造商、平台和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揭示在网络安全风险条件下,各主体应采取的最优运营管理策略。此项研究既有助于理论上澄清各方在面对网络安全风险时的策略选择逻辑,也对实际中电子商务平台、智能产品制造企业和监管部门制定相应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研究动机主要源自当前智能产品供应链中网络安全问题的突出表现以及传统运营管理理论在应对此类问题时的不足。文献中大量讨论了物联网技术对供应链效率和跨界营销的正向作用,但对于网络安全风险如何影响供应链整体运行、各方利润分配和消费者剩余等问题关注较少。现有研究多聚焦于传统产品供应链中政府监管和企业信息安全投资问题,而在工业4.0背景下,智能产品供应链的特殊性使得网络安全风险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还涉及到隐私保护、消费者信任以及政府政策制定等多方面。针对这一实际情境,本文以制造商、平台、政府和消费者构成的供应链为研究对象,从风险规避、防御和监管三个维度构建博弈模型,探讨在网络安全风险不断演变的背景下,各主体应如何调整自身策略以获得更优运行效果。此研究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探讨价值,还能为政府和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应对安全风险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7.1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博弈论建模方法,以制造商、电子零售平台、政府和消费者构成的电子商务供应链为情境,从网络安全风险规避、防御与监管三个角度对智联产品供应链的运营管理策略展开探讨。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构建了涵盖制造商云服务外包、平台网络防御提升和政府监管策略的综合模型,通过对各主体行为相互影响的定量分析,揭示了网络安全风险环境下各方战略选择的内在机制,并对实际管理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启示。
在制造商云服务外包策略研究中,模型引入了制造商自建云服务设施的固定成本、交叉销售的边际信息价值以及网络安全风险折减系数等关键变量。研究结果显示,制造商在选择是否自建云服务设施时,固定成本因素起到重要作用。当固定成本较高时,制造商将面临较大的投入压力,此时平台对消费者数据利用效率较低以及自身云服务对消费者隐私顾虑的缓解作用较弱,制造商倾向于将云服务功能外包给平台;反之,当固定成本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平台利用消费者数据的效果较弱、制造商自建云服务能够更有效降低消费者隐私风险时,自建云服务设施便可带来一定竞争优势。模型进一步表明,在特定条件下,无论是自建还是外包,都有可能使制造商、平台和消费者同时获得利益改善,从而实现供应链内三方利益的统一。该结论提醒实际经营中,制造商需要对固定成本、信息传递价值以及风险缓解效果进行全面估计,从而根据自身能力和市场环境选择最适合的云服务模式,降低网络安全事件对经营活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