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红色美学研究,是从抒情、想象、空间、符号、美育以及修辞等角度进行学术理论的思考探究,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电影文艺研究的话语类型或形成电影文艺研究新的认识与方法。本研究由绪论与四章内容组成。
绪论部分着力解决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等方面的界定以及研究综述与价值意义问题。确定了新时代的时间范畴,梳理了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脉络以及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属性,并从中西方传统美学理论出发,初步梳理和建立“红色美
学”的理论合法性,从抒情到美育等层面进行了研究现状综述,阐述了本研究的意义价值。 第一章,从抒情传统出发,新时代主旋律电影作为文艺类型之一,具有与文学相通的抒情基底,即从来没有“无情”的作品。我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的抒情传统说成为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红色抒情论述的理论参考。然而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抒情体系与民族国家、政党意识和时代要求又紧密联系,成为一种不同于文学抒情“道统”的包含革命浪漫主义情感又超越其情感的“红
色抒情”,也有不同于文学抽象的抒情而具有“具象且多重”的抒情属性。新时代主旋律电影以系列化的作品类型强化人们的集体记忆(红色记忆)与形塑着人们的情感结构,使得情感具有鲜明的层级分类与时代需要的政治意义。这
种红色抒情根本上是将人们的个体情感导向于党和国家的集体情感,是新时代主旋律电影情感创设中个体同情到群体共情的升华,进而形成对于民族国家的至高的情感共同体。 第二章,从中国传统对于想象与理想国家的阐述以及现
代中外学者对于想象共同体的论述入手,结合“乌托邦”原初理念到近年来对其理念的革新,阐述了红色想象的理论基础与概念形成以及与想象共同体的关系,论证了“红色乌托邦”是一种科学的、进步的创造未来社会主义国家的
理想信念,是一种追求美好的社会主义目标的能力。乌托邦是人类塑造历史的愿望以及理解这一历史愿望的能力。从新时代主旋律电影中个人传记题材到近年来的系列化作品,总的形态一是对历史的言说,二是对现实的表达,三是对
未来的想象。而历史与未来成为主旋律电影构筑红色想象最为显著的维度。其中,理想未来想象是一种包含着“共同领会”和“默认一致”思想的共同体想象,新时代主旋律电影超越了安德森认为的报纸和小说在构建共同体想象方
面的连接功能,具有优于其他文艺媒介的连接能力,构筑起历史形象、经典规范与红色记忆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想象,而这一想象又成为构建红色空间的基础。 第三章,空间是一种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
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实践性物质空间、表征性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资本主义空间、社会主义空间等等构成我们理解其空间理论以及借以分析主旋律电影红色空间问题的理论参照。对主旋律电影红色空间的探讨,一
方面深入借助空间理论的视角和方式,另一方面并不陷于空间理论的深渊以及对其渊源和本质的梳理与追寻。红色空间既有“红色”赋予的政治意识与阶级属性,也有“空间”和“场域”构成的学术理论特征,二者结合形成一种新的
研究范式。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红色空间”既是一种中国特色政治意识形态以电影文本的形式的具体表达,也是一种红色文化空间的形成,还是一种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艺类型所建构的感觉空间和权力空间,一种无形而强劲的电影“关系”。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具有“影院”代表的空间控制,也有向世界各国与数字网络传播的空间扩展,这种扩展的核心是红色内涵的空间扩容。其中的脱贫致富系列、少数民族系列、英雄传记系列以及“撤侨”与“新”抗美援朝系列作品,具有红色空间流动、空间重构、空间逆行以及强国话语下空间隐喻的属性。由身体、“事物”与语言、色彩等元素形成的红色符号又构成空间表征。 第四章,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独特的“红色抒情”、“红色想象”、“红色空间”以及“红色符号”美学体系,其每一层面都蕴含着新时代特色的“红色美育”思想。新时代主旋律电影是实现美育的重要载体,主要通过情感的抒发来实现以情感教育为主的审美教育,这一情感整体则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红色美育是传统审美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丰厚的美育思想体系之上,从我国孔子的美育观念到王国维、蔡元培等提出较完整的美育思想,以及西方以席勒为主的美育理念等成为论述红色美育的理论参照。而红色美育又因“红色”的政治意识形态属性使得传统“美育”增添了另一重维度。新时代主旋律电影以游戏、消费、环境和批评作为实现其红色美育理想的方式,将艺术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交融互铸。红色美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是在当前纷杂的网络文化中保持主导地位的美育核心,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的重要方式。
The study of Red Aesthetics in New Era mainstream thematic films is not asimplistic political appendage or rhetorical slogan, but rather an academic theoreticalinquiry from perspectives such as lyricism, imagination, spatiality, semiotics,aesthetic education, and rhetoric. It contributes to establishing discourse paradigms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film studies and developing new epistemologicalapproaches. This research consists of an introduction and four chapters.The introduction focuses on defining core concepts, clarifying the research scope,conducting literature reviews, and addressing the study’s significance. It delineatesthe temporal framework of the "New Era," traces th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ofmainstream thematic films, and identifies the distinctive attributes of New Eraproductions. Grounded in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aesthetic theories, itpreliminarily establishes the theoretical legitimacy of "Red Aesthetics," reviewsexisting scholarship from lyricism to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articulates the academicvalue of this study.Chapter 1:As an artistic genre, New Era mainstream thematic films share alyrical foundation with literature, affirming that no artwork exists devoid of emotionalresonance. The theory of the "lyrical tradition"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studiesserves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analyzing the films’ "Red Lyricism." However, thelyrical system of these films is intricately intertwined with national consciousness,Party ideology, and contemporary demands, forming a distinct "Red Lyricism" thattranscends the abstract sentimentalism of literature. This paradigm integratesrevolutionary romanticism while exhibiting concrete, multi-layered affectiveproperties. Through serialized narratives, these films reinforce collective memory("Red Memory") and shape emotional architectures, stratifying sentiments intopolitically charged hierarchies aligned with the era ’ s imperatives. Ultimately, RedLyricism redirects individual emotions toward collective sentiments of the Party a Space, as both a social product and producer (per Henri Lefebvre),encompasses material, representational, social, and spiritual spaces undercapitalist/socialist paradigms. This chapter examines "Red Space" through spatialtheory while avoiding excessive theoretical digressions. Red Space combines thepolitical consciousness of "Redness" with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andfield theories, forming a novel research paradigm. Cinematically, it operates triply: asan ideological text expressing Chinese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 cultural spaceformation, and a sensory-power matrix — an intangible yet potent relational force.These films exhibit spatial control (e.g., cinematic theaters) and expansion(global/digital dissemination), with works like poverty-alleviation sagas, ethnicminority narratives, and diplomatic rescue epics demonstrating spatial fluidity,reconfiguration, counter-flows, and metaphorical potency under China’s rejuvenationdiscourse. Bodily semiotics, material symbolism, and chromatic coding furtherconstitute spatial representations.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主旋律电影的概念梳理
(一)概念的提出及创新
(二)新时代主旋律电影
二、“红色美学”概念阐释
三、创作实践及其红色美学研究综述
(一)叙事结构与创作理念的变化
(二)研究的争议与红色美学初现
(三)从抒情到美育的红色美学爬梳
四、研究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 红色抒情
第一节 抒情传统与主旋律电影“红色抒情”
一、具象多重:抒情传统关照下的电影抒情
二、红色抒情:主旋律电影的情感特性
第二节 情感政治:红色抒情与情感结构
一、规约的情感:与情感结构的关系
二、景观的聚集:形塑情感结构的方式
第三节 情感共同体:同情到共情的集体记忆
一、域化:情感共同体的建构
二、超越:个体情感的升华
第二章 红色想象
第一节 红色想象:想象的共同体与“红色乌托邦”
一、共同体思想与人民性:共同体想象的基础
二、“红色乌托邦”想象:审美与社会主义目标的融合
第二节 构筑想象:新时代主旋律电影作为方法
一、从身体到景观:不同题材作品对于红色想象的构筑
二、历史经典与红色记忆:构筑红色想象的实质
三、视觉快感与技术美学:构筑红色想象的优势
第三章 红色空间
第一节 电影物性的空间实践及红色空间的生产
一、空间控制:电影院与电影红色空间的生产
二、空间扩展:域外空间与虚拟空间
第二节 叙事范式及其红色空间关系
一、脱贫致富系列:新叙事下城乡融合的空间流动
二、少数民族系列:共同体美学体系下的空间重构
三、撤侨与“新”抗美援朝系列:强国话语下的空间隐喻
四、英雄传记系列:个体叙事下的多元身份与“空间逆行”
第三节 红色符号的空间表征
一、外延与内涵:红色符号及空间表征的意义生产
二、身体政治:作为身体的符号及其类型
三、空间意义:作为物体的符号与时代精神谱系
第四章 红色美育
第一节 从艺术教育到爱国主义:美育传统与红色美育
一、以艺术陶养为主的美育传统
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红色美育
第二节 从审美游戏到审美批评:红色美育的方法论
一、作为审美游戏
二、作为审美消费
三、作为审美环境
四、作为审美批评
第三节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红色美育的历史演进与当代意蕴
一、红色美育的历史演进
二、红色美育的时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2012-2022 年上映主旋律电影名录
附录 2.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
“电影是空间的艺术。电影是相当现实主义地重新创造真实的具体空间,此外它也创造一种绝对独有的美学空间”1。“空间”是一个既清晰确定又复杂模糊的生活性与哲学性熔铸并存的概念,社会中每一个体真切生活在具体实际的空间,又被某种无形而强大的意识空间所包围,这种“意识空间”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经验行为与情感结构,而包括电影在内的文艺、广告、网络文化等媒介共同构筑起这种巨大的“意识空间”。电影一方面具有实在物性所决定的客观空间属性,如影院代表的客观实在的“第一空间”,另一方面更具有文化和意识形态属性所决定的,指向人们精神意识系统的一种规约或影响力功能的“第二空间”,也具有“空间性、社会性、历史性”的真实又想象化的“第三空间”2。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作为一种产品,并不是指某种特定的‘产品’---一种事物或物体---而是指一组关系”3。“空间”在列斐伏尔的理论体系中具有精微复杂的阐述,它既不是“物”也不是某种确定的产品,是物或产品之间的一种共存性与同时性关系,也包括一种“无序”以及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空间是一连串和一系列运转过程的结果,不能将其归结为某个简单的物的秩次”4。其复杂的空间理论将人们熟悉的空间从自然物理的范畴抽离而出,抽象为一种更深层次的哲学沉思,空间不再是简单的像房屋一样的物理实体,“空间是一种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5。实践性物质空间、表征性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资本主义空间、社会主义空间等等构成我们理解其空间理论以及借以分析主旋律电影红色空间问题的理论参考。对主旋律电影红色空间的探讨,一方面深入借助空间理论的视角和方式,另一方面并不陷于空间理论的深渊以及对其渊源和本质的梳理与追寻,更多的是提出一种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列斐伏尔、鲍德里亚空间理论体系以及布尔迪厄场域理论,是探讨主旋律电影红色空间的一种范式,一种路径和一种可能,“红色空间”本身就是探讨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红色美学属性的一种方式和可能。美籍汉学研究者罗福林谈中国报告文学时指出的是被动反映,而是在社会空间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报告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社会空间的文学建构。不同的报告文学作品建构了不同的社会空间”1,也提出了报告文学中“工厂空间”“战场空间”等空间类型。参照这一分析视角,作为一种文艺类型的新时代主旋律电影,正是一种社会空间的建构,建构起社会主义空间话语中的“红色空间”。红色空间既有“红色”赋予的政治意识与阶级属性,也有“空间”和“场域”构成的学术理论特征,二者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红色空间”既是一种中国特色政治意识形态以电影文本的形式的具体表达,也是一种红色文化空间,即学者王春晓指出的,“红色文化空间是人们在长期的无产阶级革命与建设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的场所,是革命历史的物质见证,展示了中国革命的历程及其发生、发展的人文地理环境,对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2,后在学者韩冬博士通过综合红色文化及文化空间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红色文化空间的概念范畴,即“以有形红色文化遗存与实践空间,及其精神再现为基础(包含虚拟空间),展示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记录与展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活动及其精神为主的发展性、综合性的社会、政治、文化空间”3。主旋律电影“红色空间”还是一种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艺类型所建构的感觉空间和权力空间,一种无形而强劲的电影“关系”。“新时代”不仅是当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的我国政治环境(政治空间),也在这一新的社会关系中生产出具有“红色美学”的独特的新主旋律电影类型,其中以脱贫攻坚系列(含乡村振兴、支教、扶贫等题材)主旋律电影为主要代表。关于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红色空间分析,旨在探讨这一类型电影的空间属性及其内在逻辑,即电影本身作为空间的营造或生产以及电影内部的空间构造,以及这一类型电影在海外传播层面是否属于一种精神空间或文化空间的生产,以及这一类型电影红色空间是用什么样的红色符号所支撑的等等问题。我们紧靠“空间”理论但也试图跳出其复杂的理论旋涡,试图用一种既有理论深度又显而易懂的方式进行“红色空间”问题的论述。
康德曾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到,“美,它的判定只以一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即一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为根据的”1,“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成为康德美学思想的核心话语之一,认为自由美具有超越利害的无功利性。德国思想家席勒在写给丹麦伯爵奥古斯滕的书信——后出版成为著名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种种弊端,致使人们都束缚在一个孤零零的碎片上,“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只好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碎片。他耳朵里听到的永远只是他推动的那个齿轮发出的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他永远不能发展他本质的和谐”2。无论是康德所言的超越功利性的自由美还是席勒指出的“本质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美育”这一实践行为获得。而席勒也成为公认的“美育”思想首倡者。实际上,孔子思想中就早已体现出一系列美育观念,诗、乐与自然成为孔子进行美育思想传递的媒介或方式。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鲁迅等都提出过美育的相关思想且影响深远,其共通性则认为艺术是美育的重要手段。艺术教育一度成为美育的同名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又深刻改变和奠定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毛泽东明确指出,“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3。如同所有文艺形式一样,新时代主旋律电影是实现美育的重要载体,主要通过情感的抒发实现以情感为核心的审美教育。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独特的“红色抒情”、“红色想象”、“红色空间”以及“红色符号”,其每一层面都蕴含着新时代特色的“红色美育”。红色美育是传统审美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丰厚的美育思想体系之上,又因“红色”的政治意识形态属性使得传统“美育”增添了另一重维度。
结语
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红色美学研究,基于新时代以来我国电影发展现状,源于对新时代以来我国主旋律电影所呈现的美学风貌的思考,以竭力建构中国自主影视理论评论话语体系以及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影视美学体系为研究理想,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深入进行的主旋律电影美学研究。深度运用美学经典理论、抒情理论、空间符号理论以及想象共同体和审美教育等思想,对新时代主旋律电影所蕴含的美学品质进行剖析,使其内在思想以一种通俗的形式和自洽的逻辑呈现出来,或者说,也是用一种哲学的沉思赋予其更为深刻的内涵意义。整理了自 2002年以来的主旋律电影 400 余部,从中西方关于美学概念的阐述中探寻了“红色美学”的理论基础。从红色抒情、红色想象、红色空间、红色符号以及红色美育等维度构建起红色美学研究体系。这一研究也行暂时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美学分支,但一定有利于促进中国自主影视理论话语体系的形成,也提供了研究主旋律电影新的思路与方法。在红色美学的理论阐释层面。任何一门学科或思想的创设都不会凭空出现,都会在相关学科和理论知识的历史积淀中酝酿而来,即便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及其思想也是如此。我们简要梳理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但丁、薄伽丘以及达芬奇,法国古典主义的笛卡尔,英国经验主义的培根、洛克,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康德、歌德、席勒、黑格尔,俄国革命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的别林斯基与车尔尼雪夫斯基;我国的“老孔庄荀”、刘勰、叶燮、石涛、金圣叹等古典主义美学之代表,至近代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李大钊、鲁迅、宗白华、朱光潜等,以及对我国当代美学应用体系影响最大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从“形式”到“理念”、“感觉”到“理性”、“意识”到“存在”,“美”、“美学”、“艺术”等概念的发展经历了长久的流变。我们从这些先哲那里探寻红色美学能够成立的理论渊源,旨在探讨红色美学理论合法性问题。长久以来,现代哲学理论及其研究被认为以欧洲为核心,黑格尔和德里达曾直言中国没有哲学1,在谈论哲学话题时“言必称希腊”似乎成为一种必然或必须。这种情况一方面取决于西方哲学思想体系发展以及对现代世界哲学领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深入挖掘并积极宣介的重要性。“红色美学”理论基础的建构,从梳理中西方美学基本概念入手,是文明互鉴的重要体现,也蕴含了中国文化巨大包容性。
我国文艺中的抒情传统构成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红色抒情讨论的理论基础。抒情是我国传统文艺中的重要美学现象,而我国传统文艺尤其文学作品的抒情理论阐释经历从外到内的话语流动。以海外汉学家为代表形成的中国文学抒情传统论,逐渐成为研究中国文艺抒情美学的主流。电影作为以视听为主要形式的具象型文艺,其抒情具有具象而多重的独特性,即作为作者(导演)的抒情和作为电影内部演员表演自身的抒情,以及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的电影抒情来自受众的自我完形,实质上电影演员并没有过多的情感抒发,这些属性构成了电影抒情的独特性。红色抒情又在传统抒情基础上加入了党和国家、意识形态、民族共同体等政治话语,使得这一情感又不同于“私人化”的心里感受与情绪。在新时代主旋律电影中,这种红色抒情体现在对于革命战争的一往无前以及剖头颅洒热血的心甘情愿。就像王德威说的那样,在革命这样大规模运动的核心里,具有伟大的献身精神和自我牺牲信念,尽管它强调的推翻现状的权力运作,是一种暴力行为,但革命的情怀毕竟有一个抒情的、诗意的、浪漫的核心以及“审美”的层次的。缺乏了这么一个审美的层次,它无以号召出千百万人义无反顾的精神或力量1。红色抒情是激昂热烈的动态情感,是具有革命激情的“暴烈”情感。红色抒情指向民族国家以及政治愿景的宏大对象,表现在主旋律电影作品中就是革命战争、舍生取义、为党和国家事业献身的叙事形态,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富民强国梦的信念以及对民族国家的热爱与未来道路的信心。主旋律电影以战争、英雄、牺牲以及民族团结、脱贫致富等叙事作为红色抒情的方式,这种抒情的形式具有情感层次的规约以及情感结构的形塑功能。使得受众在体验作品情感的同时,将个体情感升华为对民族国家的至高情感,形成“爱国主义”的情感共同体。
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创造一种既真实具体又具有美学内涵的“红色空间”与符号体系。电影一方面具有实在物性所决定的客观空间属性,如影院代表的客观实在的“第一空间”,另一方面更具有文化和意识形态属性所决定的,指向人们精神意识系统的一种规约或影响力功能的“第二空间”,也具有“空间性、社会性、历史性”的真实又想象化的“第三空间”。“红色”的加入使得主旋律电影空间又增加了政治维度,这种复杂立体的空间属性也形成新时达主旋律电影独特的红色空间特性。新时代主旋律电影既有电影作为“物”的实践空间。
本研究依然具有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有陷于理论深渊而难以超出理论本身框架的现象。在论述红色抒情、红色空间、红色想象等基础框架与理论前提时,深感难以走出理论本身织就的巨网,时而有疏离研究对象和具体案例的感觉。对理论的运用尚缺乏轻松自然的驾轻就熟之能力,导致理论和实际案例在契合度方面时而存在裂隙。二是对于新时代以来主旋律电影案例的分类缺乏较为清晰统一的标准。虽然在分类讨论时坚持题材内容的标准条件,但按照此标准有些电影作品依然难以归入其类(如“扫黑”题材),也在部分章节的论述中存在分类模糊的情况。三是在概念与观点的凝练、界定、转换等方面依然存在表述、语序、用词等不够严谨的现象。针对研究中的问题以及后续在研究中的发现,还应持续不断地完善下去,竭力使这一研究对学界有点滴的意义价值。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1]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高平叔,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曹宏.天安门往事追踪报告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3]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4]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6]方旭光.认同的价值与价值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7]黄爱玲.诗人导演费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8]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高鑫,贾秀清.21 世纪电视文化生存[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10]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1]葛红兵,宋耕.身体政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2]郭剑敏.中国当代红色叙事的生成机制研究:基于 1949-1966 年革命历史小说的文本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3]韩丛耀.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胡国胜.红色符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15]黄会林.银皮书:2012 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6]黄会林.银皮书:2018 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7]黄璇.情感与现代政治:卢梭政治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8]姜辉.革命想象与叙事传统:红色经典的模式化叙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 年.[20]老子[M].汤漳平,王朝华,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21]礼记·乐记[M].胡平生,张萌,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22]李大钊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07.[23]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三联书店,2006.[24]李显杰.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5]李幼蒸.历史符号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6]李泽厚.伦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27]梁启超.梁启超选集[M].李华兴,吴嘉勋,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28]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点校(第 6 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29]梁展.帝国的想象——文明、族群与未完成的共同体[M].北京:三联书店,2023.[30]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1]刘涛.环境传播:话语、修辞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2]刘勰.文心雕龙[M].王志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33]龙迪勇.空间叙事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15.[34]卢向国.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机理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35]鲁迅全集(第 1 卷、第 8 卷、第 9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4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第 2 卷、第 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马特林.认知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40]毛泽东选集(全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1]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2]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43]孟子译注[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44]齐隆壬.电影符号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3.[45]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 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6]曲波.林海雪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7]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48]沈从文.抽象的抒情(沈从文别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4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0]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6.[51]王国维.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M].周锡山,评校.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8.[52]王迎新.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53]王元化.思辨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4]吴琼.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7]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58]习近平著作选读(全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9]徐碧辉.美学何为—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60]徐承.中国抒情传统学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61]许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第一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62]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3]荀子[M].方勇,李波,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64]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6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66]杨厚均.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再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67]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8]虞书·皋陶谟[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69]詹玲.被规训的历史想像:论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70]张盾.超越审美现代性:从文艺美学到政治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71]张立文.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72]张晓峰等.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73]张兴成.文化认同的美学与政治: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7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7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相关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