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学硕士论文,本研究通过构建涵盖宏观经济、银行、保险及房地产四大领域的八个维度的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对2012至2022年我国省级金融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并基于北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分析区域间数字化进程。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当前,全球经济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金融市场在战争、疫情、贸易全球化等因素的多重作用下持续波动。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的发展动力也逐渐减弱,增速明显放缓。然而,金融作为服务业的一环,无法独立存在,它与其他各行业有紧密的联系,是保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金融安全体系作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支柱,能够有效抵御内生性风险积累与外源性风险冲击,确保金融基础设施的运行和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应当作为塑造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支撑力量。当前我国金融领域改革的重点在于明晰监管主体权责边界,持续强化全局性金融风险防控能力,着力推进金融供给侧制度创新,完善多层次风险预警与处置框架,加速构建适配新发展格局的金融服务体系,切实提升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效能。这一战略部署清晰表明,完善国家金融安全防护网络,是未来我国金融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关键课题。
区域金融系统的稳健运行是地方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基础。当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加时,微观经济主体将承受直接经营成本增加与资金流失的双重压力,同时投资者信心受挫将引发市场预期收益率的持续波动,更为关键的是,风险积聚会对宏观经济形成显著压制效应,进而引发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紊乱等深层次问题。鉴于金融服务业固有的风险特性,其潜在威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聚集性、破坏性以及传导性。当某个金融子系统出现风险敞口时,风险冲击将迅速突破市场边界形成跨市场共振。作为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防线,金融体系若未能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预案,其风险的快速传播不仅会导致关键金融指标急剧恶化,诱发系统性经济危机与机构破产清算,更会冲击实体经济,引致资产价格断崖式下跌,最终威胁金融安全、经济秩序与社会稳定。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数字金融相关文献
数字金融通常指传统金融机构通过新兴技术手段重构金融服务形态,具体涵盖资本融通、支付清算及其他新兴业务形态的技术驱动型金融服务模式。数字金融本质上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体系融合发展的产物,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数字金融不仅能够持续激发传统金融体系的创新活力,更能指出全球金融业的战略转型方向。互联网、云计算等科技手段的引入,显著降低了传统金融业的信息门槛和资金获取成本,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在市场联通维度,强化了数字金融工具对实体经济的支撑效能。这种系统性革新能够持续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推动更具韧性的现代经济体系形成。
数字金融自诞生以来,在近十五年里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与迭代创新。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外学术界对其核心内涵的界定始终存在争议,学科视角的差异性导致数字金融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1995年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的创立标志着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开端,该机构首次实现纯线上银行服务,引发全球金融业态革新浪潮。国外学者普遍认为,金融科技的本质在于技术逻辑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而非简单技术移植。Allen等(2002)强调,这种融合重构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模式,以数字化思维重塑了服务流程。Easley和Kleinberg(2010)进一步指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支付清算方式,更催生出基于算法的新型市场运行规律。Lee S H和Lee D W(2015)认为数字金融是传统金融模式和新兴科技深度融合产生的新型金融模式。Ozili(2018)的研究揭示,金融科技借助线上网络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对物理网点的依赖,实现了普惠金融在范围和便利性上的跃升。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机制分析
2.1 数字金融发展相关理论
2.1.1 数字金融概念界定
早期的数字金融定义多聚焦于传统金融与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的初步融合,例如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将互联网金融定义为通过上述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等业务的新型模式,学术界也曾将数字金融视为金融科技或互联网金融的同义语,强调技术手段对金融服务的线上化改造。而当前文献中对数字金融的定义则突出数字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强调以数据资源为关键生产要素、以在线流程为业务模式,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实现金融服务的精准化匹配与资源跨时空配置。
基于现有文献,本文所定义的数字金融是以现代数字科技为重要支撑,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通过科技和数据双轮驱动,协同发展,推动金融组织变革与功能完善以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社会发展要求的金融体系分支。
2.1.2 金融排斥理论
1993年,Leyshon、Thrift二人共同提出了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理论,是指特定群体因制度、经济或社会因素无法充分获取或使用主流金融服务的一种系统性社会现象。其本质是金融资源分配的非均衡性,表现为弱势群体在接近金融机构、获取金融产品或享受服务时面临多重障碍。通常情况下,金融排斥主要涉及下列三种类型:其一,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较少,导致这些地区的居民难以获得金融服务。例如,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密度小、经济收益低,金融机构在这些地区开展业务的成本高、风险大,因此金融排斥现象在这些地区尤为严重;其二,金融机构为了覆盖成本和风险,往往会设定较高的金融服务费用。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这些费用可能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因此被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其三,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时,通常需要贷款者满足一定的信用条件或使用等额的抵押品。
2.2 金融风险相关理论
2.2.1 区域金融风险概念界定
在地理学视角下,区域是指依据不同研究目标或管理需求,所划分出兼具地理区位特征与功能边界属性的单元。在经济学视角下,区域通常指在经济上相对完整、内部联系紧密的地理空间范畴。区域内部表现为空间连续性和功能类似性,区域间则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独立性,包括经济发展差异、资源结构分化以及制度环境或文化传统等非经济要素的差别等。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空间异质性并不影响区域间的联系,特定区域的经济行为变动往往会通过空间传导机制对邻近地域产生影响,形成跨区域的连锁反应效应。经济学中对区域划分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在实证研究操作层面,通常采用省级行政区划作为分析单元。鉴于我国幅员辽阔且省际发展梯度显著的特征,学术研究中的区域划分普遍采用省级行政单元作为基础分析框架(港澳台地区暂未纳入统计范畴),在现行31个省级行政区划体系下,根据研究重点和目的进行分类。
在金融风险的理论框架中,风险层级可依据作用范围划分为微观金融风险、中观金融风险和宏观金融风险。鉴于金融活动的关联性与渗透性,微观金融风险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与扩散性,这种特性可能使微观风险在短时间内迅速集聚并传播,进而演变成为危害更大的中观金融风险。若此时缺乏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当区域金融压力突破临界阈值时,这种压力将突破地理或市场边界,形成宏观整体金融风险,严重时甚至会触发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明斯基时刻”。因此,当前学者们针对区域金融风险的范畴基本达成共识,即区域金融风险属于中观层面金融风险,同样具备客观存在性、风险累积性和空间外溢性。
第三章 数字金融发展与区域金融风险的指标体系构建.................... 21
3.1 数字金融发展指数分析 ........................... 21
3.1.1 数字金融评价指标 ................................... 21
3.1.2 数字金融发展趋势 ............................... 22
第四章 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金融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 29
4.1 空间效应研究 ............................... 29
4.1.1 空间自相关分析 .............................. 29
4.1.2 空间回归模型构建 .................... 33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45
5.1 研究结论 ................................ 45
5.2 政策建议 ........................... 46
第四章 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金融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空间效应研究
4.1.1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自相关指地理单元与其邻近区域在变量取值上的统计关联特性,这是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的重要前提。若实证检验显示变量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则需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反之则适用传统面板回归模型。空间自相关的检验流程包含三个核心环节:
第一,构建空间权重矩阵,量化区域间相互作用强度。
第二,测算全局Moran's I指数,判断研究范围内所有区域是否呈现系统性空间自相关。该指数取值范围为[-1,1],正值表示相似值集聚,负值反映差异分布。
第三,借助Moran散点图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识别高-高、低-低等典型集聚类型,揭示变量空间分布的异质性特征。
4.1.1.1 三种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
空间属性是多数经济社会数据的固有特征,地理学基本法则指出地理单元间存在普遍关联性,且空间关联强度随距离增加而递减。空间权重矩阵作为外生变量,用于量化地理单元间的空间关联强度。经济学研究中常采用基于行政区划接壤关系的邻接矩阵、反映地区经济水平差距的经济距离矩阵、依据经纬度测算的地理距离矩阵。这些矩阵分别刻画地理邻近性、经济同质性和物理空间距离对区域交互的影响机制。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构建涵盖宏观经济、银行、保险及房地产四大领域的八个维度的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对2012至2022年我国省级金融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并基于北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分析区域间数字化进程。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结合邻接、经济与地理距离矩阵,系统考察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金融风险的空间作用机制,同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传导路径。核心研究发现如下:
(1)我国数字金融发展呈现显著的异质性。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低于东部沿海省份,且存在高-高(长三角、珠三角)与低-低(西北地区)集聚特征。近年来,伴随技术扩散与政策协同效应的显现,原低水平集聚区逐步向高值区域收敛。
(2)我国区域金融风险呈现显著的异质性。沿海与西部地区风险暴露水平显著高于东中部地区。Moran's I检验显示,省级金融风险在三种权重矩阵下均存在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其中地理邻近性权重下的关联强度最高,表明风险传导受距离远近影响明显。
(3)数字金融发展对本地区域金融风险具有抑制作用。从不同维度来看,数字金融的发展对区域金融风险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直接层面上倾向于一种激化态势,从间接的角度来看,它则主要体现为一种抑制作用。这标志着我国数字金融领域的发展已步入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反映出监管体系完善与技术应用深化的综合成效,因此从长远角度来看,应当持续推动数字金融发展。
(4)数字金融发展对邻近地区的金融风险存在抑制效应,在区位相邻和经济水平相近的省份之间最为明显。数字金融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流通,有效降低了信用风险。此外,数字金融普惠性延展了服务半径,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以及强化风险管理能力等手段,有效减缓金融风险的扩散,显著增强了区域经济韧性。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