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学硕士论文,本文以地方政府债务为研究对象,聚焦债务风险量化识别与防范策略研究。筛选出全国唯一债券零违约省份江西省为案例代表,识别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类型及成因。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转轨,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日益庞大的投资需求与不断扩张的债务规模之间存在着巨大矛盾,较低的项目投资回报率使得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逐渐显现。从时间线来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4-2004年)。为了适应新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1994年,分税制改革在纵向分权框架中引入了“财权集中,事权下放”的权责配置模式。财政体制从原来的各地“分灶吃饭”财政包干制转变为“全国一盘棋”式的分税制。在分税制改革下,增值税等主要税种的分配比例按照“七三分”到“五五分”不等,中央拿大头,地方拿小头。其核心在于税收主导权由地方回归中央,而中央则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对市场经济制度下部分地区“先富”、部分地区“后富”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再调整。但另一方面,出现了地方政府税收减少,事权却反而增多的现象,从教育、医疗到基建等方面都需要依靠地方政府出资,由此导致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根据当时的法律框架,地方政府不能通过发行债券或银行贷款方式筹集资金,因此在“超前发展”和“大干快上”的思想引导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应运而生。通过包装成企业,地方城投平台得以突破“不能举债”的法律限制和人大的预算管理,融资和支出更加灵活,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由此形成。
第二阶段(2005-2014年)。2008年,中央政府为抵御金融危机、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发布了四万亿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中央政府承担约30%的财政投入,其余资金由地方政府配套解决,为此,国务院特批地方政府通过债券发行渠道筹集资金。政策层面,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联合发布92号文①,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融资平台。随后,财政部发布的631号文②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政府可利用市场化机制运作融资平台来筹措配套资金。这一系列政策调整直接推动了地方政府借助融资平台及其下属企事业单位进行债务扩张。
1.2 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债务扩张的形成机理、经济社会效应以及风险防范与治理等方面。国外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政府融资方式和市政债等方面,并深入探究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等问题。虽然国内外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研究角度及侧重的对象有所不同,但研究框架具有相似性。
1.2.1 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形成机理研究
对于不断扩大的地方政府债务盘口,学术界对其成因进行了溯源或剖析。冀云阳等(2019)对地方政府债务历程进行了回顾,认为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塑造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是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制度性根源。张小涛和张元鹏(2024)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定位与根源进行了研究,认为监管缺位是导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重要原因,而经济下行背景下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则是直接原因。马金华(2011)认为除财政体制外,经济增长方式也是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的重要原因。詹新宇和曾傅雯(202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规模之间存在正向关联。毛捷等(2020)对财政体制形成的制度衍生品进行剖析,认为企业所得税改革加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从而刺激了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申亮和姚卫辉(2024)则持相反观点,认为减税降费政策不会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显著扩张。辛冲冲和黄春元(2023)从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策略模仿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地方政府间的策略模仿是债务持续扩张的主要原因,而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变迁、人口密度、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需求端因素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率攀升的重要原因。吉富星等(2024)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基于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发现地方政府往往紧盯邻近地区的举债行为,相邻地区新增债务上升会导致本地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张。周佳音和陆毅(2024)通过研究土地市场降温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认为在土地市场降温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为应对债务压力偏好发行长期债券,增加了借新还旧比重,加速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张。
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地方政府债务相关概念
地方政府债务是指地方政府为履行其职能,满足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资金需求,向金融机构或其他主体借款所形成的负债。目前,学术界基于世界银行高级顾问Polackova(1998)提出的财政风险矩阵分析框架,将地方政府债务依据政府偿还责任划分为显性债务与隐性债务。其中,显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或接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直接承担偿还责任的债务;隐性债务则是指地方政府通过设立投融资平台公司、公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间接主体,或通过提供担保、承诺等方式间接承担偿还责任的债务。根据债务类型、资金用途及还款安排,显性债务可进一步划分为一般债务与专项债务。隐性债务则依据其形成方式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地方政府通过出具承诺函、担保函或抵押国有资产等方式,为城投平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各类产业引导基金及PPP项目举债融资提供隐性担保的债务。第二类是地方政府将公益性项目融资直接纳入财政预算支出序列,利用财政资金承担偿付责任的债务。第三类是地方政府将具有固定支出责任的中长期财政支出,违背商业原则,通过承诺最低收益、承诺本金回购等形式集中在PPP、产业引导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领域的债务。受限于隐性债务公开数据的可得性较低,加之各方对隐性债务的统计口径尚未统一,本文仅将城投债券纳入隐性债务的研究范围。
2.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理论基础
2.2.1 财政分权理论
(1)财政分权理论概述
财政分权理论是为解决转型经济体面临的财政压力问题而提出的理论框架。在经济转型阶段,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水平居高不下,而财政收入水平因转型进程尚未完成而具有滞后性。在此阶段,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难以与财政支出同步增长,导致中央政府短期内面临财政赤字压力与政治压力。为此,中央政府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权,将资源配置权力下放至地方政府,目的在于通过地方政府自主安排债务预算、税收管理及预算执行等方式,提高其参与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从而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压力与政治压力,推动经济转型顺利完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财政分权理论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财政分权的目的之一是服务于社会发展需求,其本质追求在于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然而,在财政分权过程中,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权事权的矛盾逐渐显现,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权上移与支出责任扩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地方财政处于弱势地位。部分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在转移支付无法满足一般公共事务与服务支出的情况下,倾向于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或借助地方融资平台融资等方式满足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张。
5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策略
5.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措施
通过对江西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量化识别,皆在降低江西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爆发的可能,保持全国唯一债券零违约省份,维持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秉持底线思维防范债务风险冲击,进而防止一系列的风险叠加与共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本文从“借、用、管、还”的全链条角度,构建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三位一体”的针对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策略。
5.1.1 构建风险导向举债机制,优化债务融资结构
江西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所上升,主要原因在于债务增速和经济发展存在结构性失衡。从“借”的视角切入,应从债务源头建立以风险识别为核心的举债机制。借助风险量化模型,动态评估融资需求和债务存量、经济增长、财政能力以及土地财政依赖度等关键指标之间的匹配度,针对萍乡、景德镇、赣州和上饶等高风险地市,设定债务限额的弹性调整规则,把债务增速和经济增速的偏离幅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严格控制新增债务规模,保证债务扩张和经济基本面长期协调,防止债务快速扩张。推动融资模式朝着显性化、规范化转变,严格管控城投平台等隐性债务增量,将融资成本与项目收益挂钩,确立举债门槛的量化标准,并纳入全口径预算监管,避免低效举债对财政可持续性造成侵蚀。
要着手开发举债风险阈值约束系统,对于临近债务限额或者经济承载力临界值的地市,该系统可触发融资约束机制,实施债务重组或者冻结融资,以此从债务规模来源上抑制债务的无序扩张。运用绿色债券、基础设施REITs等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性地应用多元化融资工具,逐渐减少对土地财政以及传统信贷等单一渠道的依赖程度,弱化地方政府债务与地方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规避外部传染风险。要确保债务期限与项目周期的合理匹配,防止出现“短融长投”的状况,借助发行中长期债券来缓解短期偿债压力,降低风险,构建起风险可控且结构合理的融资体系,优化债务融资结构。
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案例分析 .................................... 16
3.1 案例筛选 ........................................ 16
3.2 江西省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分析 .................................. 17
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量化识别 .................................. 32
4.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量化识别体系构建 .............................. 32
4.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量化识别模型建立 ............................... 33
5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策略 ............................................. 47
5.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措施 ...................................... 47
5.1.1 构建风险导向举债机制,优化债务融资结构 .................................. 47
5.1.2 强化全流程资金监管,推动资源精准配置 ...................................... 47
6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本文以地方政府债务为研究对象,聚焦债务风险量化识别与防范策略研究。通过案例研究方法,从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息公开平台以及Wind城投债券数据库中获取的公开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比对地方GDP增速与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专项债务和城投债务合并而成的地方政府综合债务余额增速进行分析,筛选出全国唯一债券零违约省份——江西省,作为典型案例代表,分析了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类型及成因。基于江西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类型及成因,本文构建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量化识别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量化识别江西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大小,并从横向维度与纵向维度对量化识别结果进行分析,寻求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探索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长效机制,就江西省如何保持全国唯一债券零违约省份,提出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措施与化解建议。基于本文的研究,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案例研究发现,江西省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连年攀升,城投有息负债不断扩张,地方政府债务未来将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未来几年将是地方政府债务的偿债高峰期,融资平台债务压力主要集中在城投有息负债中,而政府性负债的偿还压力主要集中在专项债务上。江西省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类型集中表现为债务规模风险、债务结构风险与外部传染风险。通过债务风险成因分析发现,近年来,江西省经济增幅明显放缓,产业结构虽持续优化,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均有所弱化,财政自给程度波动明显且仍处于较低水平,土地财政依赖度不断提高,仍存在一定的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财权事权错配与晋升考核偏差下,地方政府的债务依赖加重,导致了债务规模风险。融资渠道单一,成本效益失衡导致了债务结构风险。由于债务管理滞后,出现了部分县市新增隐性债务与化债不实的问题,量化识别和预警机制缺位下,债务规模风险与债务结构风险通过投融资平台易导致对金融机构的外部传染风险。
(2)通过对江西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量化识别,横向比较来看,宜春和南昌处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量化识别结果的末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低。萍乡、景德镇、赣州和上饶位居地方债务风险量化识别结果的前列,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高。抚州、九江、吉安、鹰潭、新余等城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处于中游水平。萍乡和景德镇等高风险城市的风险根源在于债务规模、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叠加失衡。抚州和九江等中风险城市的债务风险整体可控,但存在局部性与结构性隐患。宜春和南昌作为低风险城市,在应对债务风险时具备较强的韧性与可持续性,债务风险防控机制相对完善。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