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会计学硕士论文,本研究突破传统风控对财务指标与抵押担保的依赖模式,构建涵盖企业生命周期、经营者行为特征与行业波动规律的多维评估体系。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银行被视为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支柱,银行的安全与稳定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在经济下行态势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多数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不良贷款问题亦随之逐步凸显,进而致使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呈现出显著攀升的态势。具体到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资需求具有规模小、频次高、时效性强等特征,这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就业稳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商业银行正逐步将小微信贷业务纳入战略转型重点,通过产品创新与服务优化不断拓展市场覆盖面。然而,由于小微企业经营波动性大、财务信息透明度低、抵押担保能力弱等固有特性,相较于传统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在开展此类业务过程中,所面临风险的复杂程度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这对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管理能力提出了更为严苛的挑战。
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正处于规模增长与风险积累并行的关键阶段,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程度直接影响小微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当前商业银行内控建设虽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但在风险防控精准性、流程管理适配性、技术应用协同性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如何构建既符合监管要求又能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风控机制,已成为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核心命题。
1.2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研究
小微企业因其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信息不透明等特征,导致其信贷风险较为复杂,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存在,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1)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特征
小微信贷业务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Koyuncugil(2012)经过研究得出结论,由于在企业信贷业务的初期,银行往往难以获取企业的全面、真实的经营及财务信息,这为银行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了风险程度[1]。陈蕾(2011)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剖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提出化解信息不对称乃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关键所在[2]。帅晓林(2016)也强调,目前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息收集不完善会导致信用评级不准确,将引发银行决策风险[3]。而He Zhiguo(2023)发现随着开放银行(Open Banking)的兴起,借款人开始拥有并控制自己的金融数据,改变了传统银行在信息收集与信用评估中的主导地位,银行获取信息将更加困难[4]。
此外,武春桃(2016)通过构建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指标,实证考察了信息不对称对非国有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更加明显[5]。杜倩(2023)指出小微企业的财务状况不透明,银行缺乏足够的有效信息,地方商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中面临较大的风险挑战[6]。而Saito与Tsuruta(2017)研究了日本中小企业担保机制,指出虽然信贷担保在降低初始信贷门槛上发挥作用,但却可能增加道德风险[7]。
第2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小微企业
小微企业是指规模为小型或微型的企业客户,其中企业规模划型标准按《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规定执行。如表2-1所示。
2.2理论基础
2.2.1委托代理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米恩斯和伯利于上世纪30年代提出,用于解释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下的管理矛盾,后被广泛应用于金融、公共管理等领域。核心在于研究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因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和风险偏好差异而产生的利益冲突问题。
该理论剖析了商业银行内部各层级主体间的权责关系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在商业银行中,运用薪资福利、奖励机制等方式来激发代理人的积极性,同时借助内部控制机制来约束代理人的行为。特别是近年来,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呈现出增长态势,其风险来源既包括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区域经济结构转型,也涉及银行内部员工履职不到位甚至内外勾结所导致的恶意逃废债务问题。因此,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调节委托与代理之间的关系,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助力机构经营目标的达成。
本文运用该理论,探讨如何通过完善小微信贷业务内部控制机制,减少因代理问题产生的风险。本研究在分析信贷业务控制活动中,特别关注了贷前的尽职调查及贷后的信息反馈环节,通过增强调查透明度和提高信息共享度来缓解代理问题,从而提升小微信贷业务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第3章Z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现状.............................15
3.1 Z银行基本概况...............................15
3.1.1Z银行组织框架..............................................15
3.1.2Z银行信贷业务概况...............................17
第4章基于五要素的内部控制问题诊断....................................26
4.1控制环境缺陷.......................................26
4.1.1战略传导失效.................................26
4.1.2风险文化薄弱.......................................27
第5章小微信贷业务内部控制优化设计..........................46
5.1优化小微信贷业务控制环境...........................46
5.1.1战略传导机制重构..............................................46
5.1.2风险文化体系培育............................................47
第5章小微信贷业务内部控制优化设计
5.1优化小微信贷业务控制环境
5.1.1战略传导机制重构
商业银行作为高度依赖制度协同的复杂组织,战略传导需突破传统单向传递的简单指令模式,转而建立多层次的立体化战略传导机制。为确保战略传导的有效性,首先要保证战略本身的清晰度与可分解性,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可量化、可追踪的关键绩效指标,通过权责明确、流程整合与文化渗透的共同作用,打造战略执行的闭环管理。在此过程中,重点是解决战略目标与风险偏好的平衡问题,既要避免过度追求规模扩张导致的内部控制虚化,也要防止风险规避倾向对业务创新的抑制,从而实现战略稳定性与执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战略目标应深入对接风险识别与缓释的底层逻辑,而不仅是管理层的愿景表达。因此,需要建立风险预警参数与战略目标的联动机制,以确保业务规模增长、客户结构优化等战略目标始终与不良率、资本充足率等风控红线保持动态的调整。通过设置具体的业务准入标准、审批权限矩阵与绩效考核系数等指标,将战略传导从理念层面具象为基层操作的标准化动作。在此框架下,战略意图通过风险参数向业务流程传导,既保留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因地制宜的业务灵活性,又守住了核心风险防控的底线。
第6章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出现了显著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尤其是在经济滑坡与新冠肺炎疫情相互作用的背景下,企业的运营状况持续恶化,不良贷款问题逐步显现。特别是小微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愈加显著,致使商业银行在一段时期内所承受的信贷风险迅速上升。基于此,本文以Z银行为例进行小微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研究,得出结论如下:
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估难度大,相比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报表、经营历史及信用记录。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商业银行在小微信贷业务管理上面临更多挑战。目前Z银行的小微信贷业务的内部控制体系尚未充分适应小微企业的多样化需求。本研究通过对Z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进而对其内部控制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出诊断,提出了下一步优化建议:其一,从战略传导机制重构与风险文化培育方面优化控制环境;其二,升级目前的小微企业综合风险评估体系,构建非财务要素的动态评分模型;其三,通过全流程精细化管控强化控制活动;其四,完善风险预警系统及发展大科技信贷模式;其五,加强内部监督的独立性以及与监管协同优化。
本研究立足于商业银行的视角,进行小微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不仅旨在丰富相关理论体系,同时希望为同类银行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