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会计学硕士论文,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选取根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为研究对象,三一重工为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主体。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与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形成历史性交汇,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及5G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IT”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共振,改变市场竞争规则和重塑市场竞争格局,为智能制造和工业生态的发展创造无限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数字化战略相关部署,从制造业升级到“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从中国建设战略到5G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5G技术在工业互联网、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方向和发展目标。总体而言,我国数字化战略相关部署涵盖了多个领域,全面推动制造业等相关产业数字化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战略布局始于2017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构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框架。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工业和信息化部随后出台《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通过三年筑基工程完成技术标准与基础设施布局;接续实施的《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则聚焦深度融合发展,推动5G、AI等数字技术集群在制造全环节的渗透率。作为数字革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战略支点,工业互联网通过重构生产范式展现出双重价值:一方面构建起贯通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的数字化桥梁,实现从产品研发到供应链管理的全链路协同;另一方面依托平台经济模式,将传统制造企业的封闭生产系统升级为开放创新生态。在此进程中,工业互联网平台正成为驱动制造企业价值重构的关键引擎。这种变革力量引发学界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讨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企业创新、实现价值共创方面的作用。

1.2文献综述
1.2.1工业互联网平台相关研究
(1)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演化机理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发展,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快速延伸,工业经济由数字化向网络化、智能化深度拓展,互联网创新发展与新型工业革命形成历史性交汇,催生了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工业互联网逐步从技术导向转为产业导向,离不开平台的支撑(陈武等,2022[5])通过查阅工业互联网平台相关文献,作者总结出国内外学者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演化机理的相关研究,分别有不同的研究视角。
0'Halloran and Kvochko(2015[6])从时间视角,提出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短期和长期的四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提高运行效率阶段和第二阶段注重新产品及服务开发为短期发展效果,第三阶段平台形成生态系统和第四阶段平台形成自主拉动模式为长期发展效果,短期发展注重效率的提高,长期发展注重结果的产出需求。Menon(2017[7])从成熟度角度,强调演化最终阶段的重要性并提出合适的估值模型。孙新波等(2022[8])根据赋能理论,构建“数据资源行动一数据能力生成一生态价值实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演化机理路径。Kiel等(2017[9])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研究德国制造企业在工业互联网驱动下的商业模式变革,从商业层面揭示了在工业互联网影响下的价值主张、内部基础设施管理以及客户关系。马永开等(2020[10])从模式演化视角,对工业互联网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历程,研究了如何构建工业互联网的价值共创模式,提出的“三联”价值共创模式,为价值共创理论增加了新的维度。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
2.1.1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2011年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随后美国通用电气2012年推出“工业互联网”概念,与之相关的技术体系还包括智能工厂、物联网等创新模式。这一波产业变革浪潮传入中国后,迅速获得政府高度重视,不仅连续五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更催生出“5G+工业互联网”等国家级示范工程。如今在制造业车间,通过5G网络实时监控设备运行、利用AI算法优化生产流程等场景,正是新一代通信技术与工业生产深度结合的生动写照。最初是以制定一系列通用标准、打破技术壁垒、激活传统工业过程、实现各设备厂商的信息集成和共享为目的,现在以构建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升级关键的工业领域为目标,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
当前,5G通信技术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正在向重点产业领域加速渗透,催生出平台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作、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六大创新模式。这些模式落地应用于原材料加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消费品生产等40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展现出广泛的产业适配性。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突破方向,5G与代表制造业转型趋势的工业互联网形成“双轮驱动”效应,通过技术赋能、智能升级、价值重构三大路径,助推企业实现质量提升、效率优化、成本控制、绿色发展及安全运营的协同发展,拓展“智能制造+增值服务”的新型增长空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工业互联网并非传统互联网的简单延伸,其内涵具有多维度特征:从基础设施层面看,是支撑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智能底座;从应用模式层面看,体现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从产业形态层面看,更代表着生产组织方式的重构创新。这种变革既体现在对企业运营模式的升级,也表现在对供应链体系的优化再造,更推动着产业链全局的价值跃升。
2.2理论基础
2.2.1价值共创理论
关于价值共创理论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阶段:最初该理论突破传统生产模式,强调互动协作的核心地位。随着研究深入,学界主要形成两个理论研究方向:一是关注消费者体验的价值共创(如用户参与设计),二是基于服务逻辑的价值共创(如企业协同创新)。其中,服务主导逻辑衍生出两个重要概念——服务科学和服务生态系统。Vargo等学者(2008[3])提出,服务系统本质上由服务提供者与客户构成,双方通过价值主张实现资源对接。更进一步来看,当多个参与者(包括企业、用户、合作伙伴等)在数字化网络支撑下,形成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协作体系时,就构成了具有开放特征的服务生态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目标并非单个参与者的利益最大化,而是通过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个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此理论框架下,现代价值共创更注重多方协作,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共享创新成果来实现互利共赢。
价值共创理论揭示了一个根本性转变:商业价值不再由企业单向输出,而是需要与消费者共同编织。这要求企业让渡部分主导权,将消费者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合伙人,消费者贡献的数据、创意甚至社交影响力,都成为价值创造的组成部分。社会经济在带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让企业价值创造模式从最初的链条式价值形式扩展到现如今网络系统型的价值构成,从单一线性价值创造到多元系统的价值共创,价值活动成为一个凝聚合作协同、共赢发展的庞大组织。
价值共创理论是价值链理论的网络化发展,聚焦价值网络中各节点的交互作用。在制造业实践中,技术创新驱动该理论呈现新特征: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发生结构性改变,消费者从产品接受者转变为协同设计者(Baron and Warnaby,2010[45])。这一转变对应服务主导逻辑的兴起,强调经济交换的本质是服务传递而非实物交易。具体表现为:制造企业基于专业知识完成技术实现,消费者通过资源整合激活产品效用,供应商依托价值网络实现低损耗价值传导。各主体通过资源互补与能力协同,在动态交互中完成价值创造与传递。
3研究设计与模型建构.................................16
3.1案例选取.................................16
3.2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17
4价值共创模型阐释与路径分析......................................23
4.1工业互联网平台价值共创的模型阐释............................23
4.1.1工业互联网平台孕育期的组织融合阶段......................23
4.1.2工业互联网平台孵化期的组织共生阶段......................26
5价值共创效果分析................................................40
5.1基于财务报表的价值共创效果分析..............................40
5.1.1链主企业自身的价值体现..................................40
5.1.2链主企业与供应商的价值体现..............................41
5价值共创效果分析
5.1基于财务报表的价值共创效果分析
5.1.1链主企业自身的价值体现
企业价值评估体系中的核心评价指标通常以税后净利润与现金流量为核心依据,这两项财务指标不仅是考核经营者绩效的核心参数,更是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客观反映。作为综合性结果指标,税后净利润与现金流量从企业价值创造的整体视角出发,集中体现了股东权益与企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诉求。值得注意的是,当企业呈现税后净利润虚高而现金流量不足的财务特征时,往往预示着存在通过关联交易虚增利润的财务操作风险。研究表明(黄世忠,2020[62]),当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持续超越税后净利润时,这种显著的现金流优势实质上构成了高质量盈利的核心特征,其财务数据的可信度与经营成果的含金量将显著提升。从图5-1中,可以看出三一重工2016年前后税后利润和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流量的对比情况,2016年以前,税后利润普遍高于经营现金流量,2016年之后除了2020有所变动之外,现金流量均高于税后利润,可能的原因是当时传统基建政策的收紧,房地产“三道红线”的限制,使得三一重工采取紧缩的经营策略,减少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稳定流动资本的变化幅度,但是从整体来看,三一重工整体盈利质量在工业互联网平台成功孵化后质量有较大改善。

6研究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本研究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如何实现价值共创”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有何赋能效果”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探索,选取根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研究对象,以三一重工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主要赋能主体,运用扎根理论的定性分析法,构建了工业互联网平台价值共创的理论框架和内在机制,总结出实践路径和价值演化逻辑,并对其价值成效进行分析,得到的研究结论如下。
6.1.1工业互联网平台价值共创的理论框架和内在机制
在“组织间合作”的视角下,本研究把不同价值创造的参与者视作不同组织,认为组织间合作关系是复杂且动态变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演化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之间会经历“孕育期的组织融合-孵化期的组织共生-成长期的利益共同体”三个阶段,价值节点会集成稳固的价值链条,并延伸成跨行业跨领域的价值网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价值生态,各参与主体在价值生态中形成动态联盟,呈现出区别于传统平台主体之间价值创造的特征和规律。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放自身内部资源和连接外部资源,拓宽资源获取渠道,使得各参与主体在工业互联网平台所演化的平台生态系统内进行异质性资源互补,发挥溢出效应、杠杆效应、网络协同效应和集群效应,打破创新边界,最终以业态创新的形式提升整体价值和社会效益,实现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系统整体的价值共创。
6.1.2工业互联网平台价值共创的实践路径和价值演化逻辑
本研究按照“条件-行为-结果”的逻辑关系,总结出工业互联网主导的多参与主体价值共创遵循“资源条件-交互行为-价值结果”的内在可行性路径。各参与主体以动态的资源条件在平台内发生交互行为,并以相互信任为前提,将动态的活动转化为价值结果,这一过程就是工业互联网平台价值共创的过程。而从工业互联网平台不同时期的价值演化逻辑来看,交换价值的优化让价值创造的线性关联二元模式向网络协同三元模式进阶,生成平台价值网络;交换价值的优化和平台价值的生成让网络协同三元模式逐渐向生态系统模式进阶,交换价值和平台价值形成复杂的生态力量,培育出平台生态价值,形成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系统模式。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