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硕士论文,本研究以桂林漓江景区游客为调研对象,基于SOR理论和KAP理论的组合理论,探讨环境教育对游客低碳行为的影响路径,通过收集并分析509份问卷调查数据,对结构方程模型和相关假设进行了检验和验证。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双碳”战略目标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告:“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1]。2022年10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2]。“双碳”目标是习近平主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总体小康社会。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两山”理念的提出与实践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这正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低碳发展能够显著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缓解全球变暖现象,有效解决海平面上升、极地冰川融化、热带雨林面积减少和极端天气等气候问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筹兼顾,体现了生态环境平衡发展、保护自然资源以及充分发挥生态效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原则,这也是“双碳”目标战略应运而生的初心与使命。“双碳”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大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当前,如何调动公众的低碳积极性,如何推动公众践行低碳行为,已成为各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教育学科中,关注点集中于通过教育系统的改革,加强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培养公众的绿色意识,从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3]。在旅游学科中可致力于分析游客低碳行为背后的逻辑,探讨旅游企业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打造低碳景区,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桂林漓江景区为研究对象,基于KAP理论和SOR理论,通过实地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深入探究游客低碳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明确桂林漓江景区环境教育对游客低碳行为的引导作用,提出针对性的环境教育体系的优化策略。桂林漓江景区可以通过优化景区管理手段,降低景区碳排放,为推动旅游业实现低碳化与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具体研究目的包括:
1.2.1.1揭示各变量对游客低碳行为的影响路径
文献梳理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构建游客低碳行为调查问卷量表并建立桂林漓江景区环境教育对游客低碳行为的影响研究模型,以桂林漓江景区环境教育为出发点验证环境教育知识感知、环境教育途径感知、地方依恋、道德规范、游客低碳态度和游客低碳行为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
1.2.1.2 分析游客低碳行为的影响因素
基于KAP理论、SOR理论,深入探讨桂林漓江景区游客在环境教育知识感知、环境教育途径感知、地方依恋、道德规范、游客低碳态度五个影响因素之间的路径关系及其对游客低碳行为的影响。
1.2.1.3提出环境教育引导策略
结合桂林漓江景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教育引导策略,促进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低碳行为实践。通过优化环境教育管理手段,探索旅游业在实现低碳发展的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路径,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环境教育研究综述
2.1.1环境教育起源发展研究
工业化进程不仅带来了生产技术的革新,还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促使社会各界开始重视环境保护,推动了环境教育的发展。环境教育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保护自然资源,从而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通过一系列重要会议,明确了环境教育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框架,“只有一个地球”口号的提出进一步界定了环境教育的目标—使人们清晰认识到现代世界在经济、政治和生态等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并通过教育赋予每个人保护和改善环境所需的知识、价值观、态度和技能,从而形成个体、集体乃至整个社会对环境的新行为模式[11]。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兴起,强调环境、社会和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面对复杂的环境问题,单纯依靠技术手段、政府监管或金融工具已无法满足需求,环境教育却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不仅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还肩负起塑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平、宽容和包容的和谐社会[12]。随着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深入认识,环境教育逐渐获得了广泛重视并开始融入中小学生的课程体系,成为高中及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渠道、多学科的融合,环境教育深入校园文化、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最终形成了以大学、中学和小学为主体的正式环境教育体系[13],同时也建立了以地方环境教育为中心的非正式环境教育体系。环境教育体系的建立为提升社会的环保意识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4]。
2.2游客低碳行为研究综述
2.2.1游客行为发展研究
游客行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涵盖了游客在整个旅游过程中与目的地在餐饮、住宿、交通、游览、消费和娱乐等六个方面的互动,此外还包括游前的决策行为和游后的评价行为。环境责任行为这一概念源自环境心理学和环境教育学,指的是个人主动应对环境问题而采取的环保行为[41],与此类似的概念还包括游客亲环境行为、环境友好行为、绿色行为和可持续行为[42]。游客在旅游目的地游览过程中,游客为了减少环境负面影响、促进环境保护或资源可持续利用而采取的行为被称为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如何引导游客在旅游中主动实践环境责任行为,使其在获得美好体验的同时维护或提升旅游地的环境价值,是应对旅游地生态问题、实现公平正义和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和最佳实践。游客的环境知觉过程、态度形成过程、习惯养成过程以及与其他游客和景区及社会环境的互动反馈都会影响其旅游行为[43]。谢彦君从游客行为影响因素出发认为个人心理状态与其所处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之间的差异是引发旅游行为的根本因素[44]。旅游行为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地理环境因素、社会因素、情感因素和个人因素,其中地理环境因素如区位和交通对旅游行为有客观导向作用,社会因素包括公众信息、社会阶层和交际,情感因素涉及兴趣、爱好、性格和感情,个人因素则包括需求、动机、收入、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等[45]。
2.2.2游客低碳行为的发展研究
随着全球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碳排放问题引起了全人类的广泛关注[46],尤其是能源消耗大的休闲旅游,不仅加剧了气候恶化,还严重威胁到旅游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47]。低碳旅游作为低碳经济在旅游行业中的具体实现形式,成为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旅游发展模式,旨在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降低碳排放,保护环境[48]。低碳发展对旅游行业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意味着旅游行业要产生较低或更低的碳排放,对于旅游生产者和服务商而言,低碳旅游则成为一种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对于游客要在低碳旅游中尽可能降低其旅游行为的碳排放。游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最终消费者,故其行为的研究不应该被忽视且对旅游业的碳排放有重要影响[49]。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16
3.1桂林漓江景区基本情况 ............................................ 16
3.1.1漓江简介 ................................ 16
3.1.2桂林漓江景区简介 ........................... 16
第四章 游客低碳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28
4.1描述性统计分析 .................................................. 28
4.1.1样本人口统计特征描述性分析 ................................ 28
4.1.2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30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 49
5.1研究结论 ................................ 49
5.1.1环境教育感知对游客低碳行为影响路径分析 .................... 49
5.1.2中间变量对游客低碳行为影响路径分析 ........................ 49
第四章 游客低碳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样本人口统计特征描述性分析
利用SPSS27.0统计软件对回收得到的509份问卷调研数据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收入5个方面出发,分析结果如表4-1所示,具体分析如下: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5.1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桂林漓江景区游客为调研对象,基于SOR理论和KAP理论的组合理论,探讨环境教育对游客低碳行为的影响路径,通过收集并分析509份问卷调查数据,对结构方程模型和相关假设进行了检验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桂林漓江景区环境教育在实现游客低碳行为方面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较好地阐明了环境教育与游客低碳行为之间的路径关系。这一研究框架为个体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方向,但其普遍适用性仍需结合特定情境进一步验证。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5.1.1环境教育感知对游客低碳行为影响路径分析
环境教育途径感知对游客低碳行为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其对环境教育知识感知有显著影响,环境教育知识感知则显著影响游客低碳行为,这一发现验证了学者Sarkar的研究结论。然而,环境教育途径感知未能验证SOR理论的预期作用,可能的原因包括:桂林漓江景区环境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教育形式中传递的知识量不足、过于隐晦,导致游客难以感知;景区旅游产品单一,除星级游船导游讲解外,游客在4小时的游览过程中缺乏与有效的互动,极易产生审美疲劳并导致环境教育感知不足;游船讲解员过度推销漓江鱼虾,游船服务员服务态度存在问题;游船游客120人左右,观景平台10平方左右,游船驶入知名景点如“九马画山”势必造成拥挤,每个景点总有一部分游客根本上不去,严重影响游客体验进而导致环境教育感知不足,游船应在知名景点规划停船观景拍照的服务。
5.1.2中间变量对游客低碳行为影响路径分析
道德规范、地方依恋和游客低碳态度对游客低碳行为的影响显著,符合SOR理论和KAP理论的预期。值得注意的是,道德规范是游客内化价值观的展现,是个人成长环境、社会和家庭等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地方依恋则是游客对桂林人文风俗、自然景观和城市风貌等方面的综合情感体现;游客低碳态度也融合了游客满意度、期望值和体验等多种因素。因此,如何界定景区内外因素对这些中间变量的影响,如何将景区置于整个桂林旅游市场甚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研究中,值得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