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硕士论文,本文将对话理论引入旅游传播和旅游景区微信公众号传播力研究领域,采取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混合型研究方法,构建了“技术-内容-用户”三维传播力评价模型,揭示了新媒体场景下传者与受众双向对话的深层机制,为旅游目的地数字化营销和品牌塑造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总数为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78.6%,手机网民规模11.05亿人,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了99.7%。其中,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达5.48亿人,较上年同期增长3935万人,占网民整体的49.5%[1]。上述数据不仅印证了旅游消费场景向线上迁移的趋势,更凸显出移动端新媒体在旅游信息传播乃至旅游业整体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
有鉴于此,国家在规划和指导旅游业发展时,也制定了一系列与新媒体相关的政策。国务院在2022年1月颁布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强调,新媒体在旅游宣传推广中具备重要作用,要创新国内旅游宣传推广体制机制,推进现代化、市场化、专业化运营,加强新媒体宣传推广,利用网络平台提升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2]。同时,鼓励建设旅游营销创新基地,孵化具有较高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并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旅游宣传推广联盟示范建设,以实现跨区域旅游创新协同。显然,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主流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和优势,做好旅游业的宣传推广工作,进一步提升国内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既是大势所趋,也将成为各旅游景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的旅游景区新媒体传播体系中,作为微信生态的关键节点,微信公众号兼具即时性传播与裂变性扩散的双重属性[3]:一方面,通过精准推送实现信息的高效覆盖,依托优质内容生产强化受众信任度;另一方面,凭借微信超过10亿月活的庞大用户群体与社交分享机制,形成指数级传播效应,为相关组织机构的品牌形象塑造与营销活动创新提供多维赋能,承担着信息中枢、服务接口与关系纽带的功能[4]。微信公众号对于旅游景区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信息层面,通过动态更新景区资讯、票务政策与智慧导览等内容[5],构建用户决策支持系统;服务层面,整合在线咨询、预约预订与投诉反馈等交互功能模块,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效率;关系层面,借助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简称UGC)聚合与社群运营,培育用户情感认同与品牌忠诚度[6]。凭借这种三位一体的功能架构,微信公众号成为旅游景区实现精准营销与用户关系管理的关键基础设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独特优势。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首先,丰富了新媒体环境下的旅游传播研究视角。传统传播理论如拉斯韦尔5W模式等,多聚焦大众媒体单向传播路径,而微信公众号的强交互属性与社交裂变特征,要求研究者重新审视“传者-受众”的二元关系。本文通过引入对话理论,将传播过程解构为“信息编码-用户解码-关系共建”的动态循环系统,探索旅游景区与公众在虚拟空间中的意义协商机制,从而为相关研究进一步从“信息传递”向“关系建构”的范式转型提供一定的研究视角补充。
其次,探索了旅游目的地数字化营销的理论深化。既有研究多聚焦单一维度,如旅游品牌建设、游客行为分析或技术工具应用,未能系统揭示技术、内容与用户间的协同作用机制。本文提出,旅游景区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力并非仅依赖精准推送、功能建设等平台技术特性,而是更加需要通过差异化内容设计激活情感共鸣,进而形成“技术支撑内容生产-内容驱动情感认同-情感反哺传播扩散”的良性循环,为旅游目的地的新媒体营销效果评估研究提供了较为新颖的思路拓展,深化了相关理论的研究和运用。
1.2.2 实践意义
在旅游需求多元化与信息传播数字化深度耦合的背景下,微信公众号作为旅游信息服务的重要载体,其功能价值呈现多维延伸态势。公众号通过精准化内容推送与场景化服务供给,有效满足游客在行程规划、体验优化与决策支持等环节的差异化需求。对于旅游景区而言,提升微信公众号传播力具有双重实践战略价值:其一,通过构建品牌叙事体系,提升目的地形象感知度与市场辨识度;其二,借助大数据、实时交互机制与用户画像技术,实现游客需求动态监测与服务供给精准适配[10]。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旅游景区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也称微信公众平台,指微信应用程序内推出的为个人、企业和组织提供业务服务与用户管理能力的信息服务平台[12, 13]。旅游景区微信公众号是微信公众号的一种,是旅游景区为了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发展、满足公众需求,通过整合旅游景区的各类资源和服务信息,以图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提供全面及时的旅游景区介绍、活动资讯、旅游攻略、服务预订等内容创建的官方媒体平台[10]。旅游景区微信公众号不仅是旅游景区与公众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更是提升旅游景区品牌形象、推广旅游资源和服务用户的关键渠道,其建设对于促进旅游景区和旅游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2 传播力
传播力是指媒介的实力及其搜集信息、报道新闻、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能力,包括媒介的规模、素质,传播的信息量、速度、覆盖率及影响效果[14],也即传播主体传播信息的能力和影响力[15]。在旅游管理学科和旅游行业实践中,其主要表现为多元主体如政府、企业、目的地等,借助数字技术、社交平台等全媒体渠道构建目的地认知网络,提升品牌认知度,最终驱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和游客吸引。传播力概念兼具学术研究的理论纵深与实践应用的决策价值。
2.2 理论基础
2.2.1 对话理论
2.2.1.1 对话理论概述
对话理论(Dialogue Theory)是解释人类交流本质与意义生成的重要理论范式,其核心在于强调传播过程中主体间的平等互动与意义共建,将对话视为知识构建和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16],广泛应用于传播学、教育学[17]、社会学等学科。在对话理论视域下,对话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意义生成、理解和反馈的动态过程[18]。通过对话,双方或多方参与者能够在多元视角的碰撞中达成共识或深化理解,从而促进个体、集体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对话理论的正式提出者是米哈伊尔·巴赫金(Michael Bakhtin),他强调,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19]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的不断沟通为基础[20]。换言之,巴赫金认为,对话是人类生存的本质,所有的意义生成都可以从隐喻或字面上被理解为一种对话[21]。“对话”概念及对话理论在文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哲学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价值[22]。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被称为“对话”概念之父,他提出了“我-你”对话关系,强调了对话作为主体间交互行为具有平等性和相互性特征[23],需要双方或多方之间的平等参与和相互理解[24]。这一见解为对话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对话理论在人际关系、社会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25],为后续对话理论的创新和深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26],推动了对话理论的成熟以及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对对话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拓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提出理性对话是沟通行为理论的核心原则[27],强调了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做出道德判断和决策的能力[28]。相较前人,哈贝马斯更加关注个人或行为主体的对话意义[29],他把对话理论以共识取向为基本旨趣的原则贯彻运用于法哲学、政治哲学与文化哲学领域,揭示了实践对话的原则[30],深化了后人对语言和交往行为的理解,为社会实践领域的理性对话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深远的学术影响和实践意义[31]。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17
3.1 数据收集 .......................................... 17
3.1.1 研究对象选取....................... 17
3.1.2 抽样方法 ............................... 20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32
4.1 旅游景区微信公众号对话原则应用分析 ...................... 32
4.1.1 对话循环指标分析 ......................... 32
4.1.2 信息实用指标分析 ............................ 32
第五章 旅游景区微信公众号传播力提升对策 ....................... 57
5.1 深耕对话主题,提升信息质量 ............................ 57
5.1.1 打造需求驱动的主题确认机制 ....................... 57
5.1.2 构建动态监测与热点响应体系 ......................... 57
第五章 旅游景区微信公众号传播力提升对策
5.1 深耕对话主题,提升信息质量
5.1.1 打造需求驱动的主题确认机制
建立“数据采集-需求分析-主题生成”的完整闭环机制。首先,通过微信公众号后台的用户行为分析功能,抓取用户点击率、停留时长、转发路径等数据,结合第三方工具或权威榜单,分析自身及行业内其他优秀公众号在热门主题上的趋势,将其作为短期工作重心。例如,若数据显示“亲子游”类推文阅读量近期同比上涨30%,则应优先开发“暑期亲子研学路线”“儿童安全游览指南”等主题。其次,与数据机构合作,按用户的年龄、地域、消费水平等属性构建精细化画像,并通过在旅游景区开展直面游客的大量本问卷调查,收集相关建议和需求,验证数据的准确性。例如,针对城市年轻用户偏好“小众打卡点”的现象,推出《秘境探访|99%游客不知道的古村落》系列推文;针对中老年群体,在推文中则侧重“无障碍设施”“慢节奏导览”等内容。最后,建立动态主题库,定期更新,将各类主题按已验证的优先级排序,并常态化使用A/B测试等方法验证主题吸引力,确保内容始终与用户需求高度匹配。
5.1.2 构建动态监测与热点响应体系
针对旅游行业信息,特别是旅游决策的时效性特征,建立热点捕捉与快速响应机制。利用大数据舆情监测或区域性旅游景区信息管理系统等工具实时抓取节假日政策、极端天气预警、行业突发事件等关键信息,设置三级响应机制:一级热点如可预见的五一小长假、十一黄金周等游览高峰,提前15-30天储备推文素材开展预热,吸引用户阅读或转化旅游行为;二级热点如临时闭园等紧急事件,通过设置包含退票链接、替代景区推荐等内容的标准化模板,在1小时内完成推送,减轻对游客带来的负面影响;三级热点则针对小众景点意外走红、突发社会新闻等全网爆点,则结合UGC快速生成《爆款打卡攻略》承接流量。例如,台风预警期间可推送《暴雨游览安全指南》,嵌入实时天气查询入口和紧急疏散路线,提升信息实用性。同时,建立热点内容复盘机制,定期分析传播力数据优秀的推文,提炼即时性、强互动等高频成功要素,优化后续响应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本文以移动互联网时代旅游信息传播数字化转型为背景,聚焦旅游景区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力提升问题,基于对话理论框架,以广西10个5A级旅游景区官方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抽样获取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之间505篇推文,通过构建包含5项一级指标、22项二级指标的传播力评价模型,结合描述性分析、差异性检验与多元回归分析,系统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旅游景区微信公众号传播力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传播力特征方面。旅游景区微信公众号在内容策划与呈现上,较为重视版面设计与推文排版的视觉吸引力,并致力于提供更加多元的推文主题和内容以满足用户需求。然而,在标题的创新构思以及与用户互动交流的反馈机制运用等方面仍有待加强,在推文内容和主题的选择上因缺乏数据支撑导致一定偏差,对话原则各项指标的运用差距较大,传播力整体水平较低,不稳定性显著。
传播力影响因素方面。从信息实用指标来看,在旅游景区微信公众号推文的不同主题中,用户显著偏好出行信息类和景区宣传类主题的推文,这两类主题正向影响阅读量和点赞量,而思政教育类主题的推文反向影响点赞量。从回访促成指标来看,带有二次传播内容设计的推文,阅读量和点赞量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从界面直观指标来看,疑问句型的标题能够提升推文的可读性,以及用户在找到问题答案后的满意度和点赞意愿。感叹句型的标题能够使推文获得较高的点赞量。与常规认知相悖的是,使用较多图片的推文相对于不使用图片的推文,并不能提升推文的点赞数量。位于头条位置、以及每日第二次推送中的推文,能够获得更多的阅读量。从访客留存指标来看,多渠道联动板块能够有效提升公众号传播力。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