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广告媒体学论文,笔者通过对微博树洞账号的投稿信息、评论与转发区的暴力语言进行调研,结合网络暴力相关研究,确定了愤怒情绪易感度、愤怒反刍、集体道德推脱作为微博树洞内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因素,并引入情绪感染理论与一般攻击模型,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与讨论。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互联网“树洞”是“在互联网上倾诉不能说的秘密且不用担心被泄露的地方”的媒介化隐喻,是人们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关系网络的社会文化现象发生的虚拟场所。自2018年起,微博平台就掀起了“树洞”热潮,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微博树洞已然从最初的“负面情感收集器”逐渐发展成参与人群广泛、圈层划分明确、互动话题多样的线上意见交流、情感宣泄空间。其中,新浪微博平台的各类“树洞”账号已经成为互动人数最多、辐射人群最广的代表性互联网树洞类型之一。
但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树洞并不是宁静安详的网络净土。有时,树洞中的宣泄带来的不是安慰与共鸣,而可能招致对立、谩骂甚至网络言语暴力,这些无法理解与共情的负向反馈对投稿者而言无疑是二次伤害。2022年7月,一位名为“依奈”的18岁少女在微博树洞“@康帕斯隔空喊话BOT复活版”中经历了持续三个月的网络暴力后不堪其扰,终究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以“隔空喊话BOT”为代表的微博树洞是亚文化圈层树洞的具体形式之一,一般用于发布吐槽、发泄和挂人内容。随着各类微博树洞的兴起与发展,同时在互联网亚文化社区匿名性、群体性、封闭性的多重保护之下,微博树洞的投稿内容变得百无禁忌,甚至发展出单纯的负面情绪发泄和针对他人的网络暴力,一些专门接收戾气投稿的微博树洞随之出现。这些专门接收负面情绪发泄等戾气类投稿并发布的微博树洞账号也被称作互联网“厕所”。互联网“厕所”中允许使用污言秽语发泄辱骂的特性使之极易成为网络语言暴力的温床,久而久之会对每一位使用者产生情绪上、精神上甚至肉体上的伤害。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以往研究多将情绪易感度、集体道德推脱、愤怒反刍与情绪感染理论应用于线下情境中,即把现实生活的实际因素作为情绪易感度、集体道德推脱与愤怒反刍的触发环境,较少探讨三者在互联网环境中的触发机制。本研究将愤怒情绪易感度、集体道德推脱与愤怒反刍引入具体的互联网社交媒体匿名情境中,应用一般攻击模型与情绪感染理论,丰富了理论的应用情境,研究成果也可以作为理论模型的补充。
2.现实意义
一方面,微博树洞作为具有广泛受众的重要互联网匿名社交形式之一,针对其的研究却一直流于表面,极少深挖投稿者、接收者的情绪响应、心理机制,以及投稿后所引发的后续影响。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平台与应用变得多样,网络暴力也拥有更多样的发生环境与特征,但国内关于网络暴力的研究并未根据具体媒介进行细分与深入探究。本研究聚焦微博树洞中的语言暴力现象,深入探究网络语言暴力行为在微博树洞这一特殊社交媒体空间的成因及个体的心理机制,对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的遏制、社交媒体空间的净化及社交媒体用户的心理健康都有较大的积极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基础理论
(一)互联网“树洞”相关研究
1.互联网“树洞”媒介化发展史
“树洞”原指树木由于虫蛀或机械损伤等原因,在树干部分形成空洞甚至空心的现象,现也用于指代现实中或网络上供人袒露心事的隐秘之地。“树洞”这一表述源于南斯拉夫的一则名为《皇帝长了驴耳朵》的童话故事。故事中小学徒因为知道了“皇帝长着一对驴耳朵”这一秘密而苦恼不已,只能挖了个地洞进行倾吐,不想多年后这个埋藏着秘密的地洞中竟长出了一棵树,树的枝条做成的哨子可以吹出“皇帝长了驴耳朵”的声音。故事中这个埋藏秘密心事的“地洞”就是“树洞”的由来,久而久之,“树洞”也演化成了倾吐不便告知他人之隐秘心事的“安全地带”的文化与媒介象征。
广义的“树洞”作为传播媒介的实践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930年,天津《大公报》的副刊《摩登》就开始刊载青年群体诉说“苦闷烦恼”的投稿,编者会在投稿后加以评论,为投稿人提出建议、排忧解难(张毅,2021)。近现代以来,许多报刊杂志等大众纸质媒介增设“读者来信”板块,鼓励读者将自身见闻、生活烦恼、意见建议等投稿至专有栏目,使媒体更“接地气”,增强报纸的趣味性的同时提高媒体与读者的互动水平。各地无线广播平台也推出了阅读听众情感来信并给出建议的栏目,如北京广播电台的《都市夜心情》、山西文艺广播电台的《倾诉》栏目等。如今,传统的纸质与无线广播电台的“情感树洞”仍是普通人实现情感交流、获取情感建议的渠道之一。
(二)网络语言暴力相关研究
1.网络暴力的定义与影响因素
在《辞海》中,“暴力”一词的阐释是“泛指侵害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的强暴行为”,也就是使用激烈或强制力量故意侵犯或伤害他人的行为,具体可分为物理及心理两种形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暴力行为也不仅局限于线下形式,而是将阵地扩张至互联网空间中,延伸成为“网络暴力”。姜方炳(2011)认为,网络暴力是“网络技术风险和网下社会风险经过网络主体行为的交互行动发生交叠,继而可能时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和人格权益受损的一系列网络失范行为”。网络暴力行为既可能由于个人的失范行为导致,也可能由整个群体的同一信念而共同导致。Belsey(2007)将网络暴力定义为“个人或组织恶意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反复威胁他人”的行为。互联网使用者利用虚拟社会手段制造舆论,对事件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言语攻击,甚至使用“人肉搜索”暴露其隐私,伤害了当事人的基本人权,对其现实生活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周云倩,张丹,2024)。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暴力并不能单纯地被视为现实暴力在互联网上的复刻,网络暴力由于带有客体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隐蔽性和公然性、超时空性和强扩散性的特征,其危害程度与现实中的暴力行为有很大的不同,相较而言网络暴力表现形式更为多样、欺负可以一定范围地超越时空限制,欺负的后果更严重、影响更深远(李醒东等,2010)。
国内外对网络暴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主要可分为人口学变量因素、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三大类。
三、模型结构与研究设计 ............................ 18
(一)研究模型 ......................................... 18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 18
四、数据分析与统计 ................................ 23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 23
(二)变量基本特征统计 ................................. 23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 36
(一)研究结论与讨论 ............................. 36
(二)对策与建议 ..................................... 40
四、数据分析与统计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从性别与年龄两方面入手,对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如下表。
在参与问卷调查的493名微博树洞账号关注者中,男性共91名,占比18.5%;女性共402名,占比81.5%。由于部分微博树洞账号具有性别限制的属性,即有限制男性用户投稿的要求,故参与本次研究的男性使用者较少。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微博树洞账号关注者的年龄方面,18-25岁的参与者最多,为340名,占比69.0%;30岁以上年龄层的参与人数最少,仅有4人,占比0.81%。由于微博树洞账号出现时间较晚,且部分树洞账号带有明显的亚文化特征,因而关注者年龄相对而言较小;而调查中涉及的部分情感类树洞的投稿限制带有性别倾向,例如一些仅允许女性投稿的树洞等,导致该样本在性别、年龄方面数量差距较大。为了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将不把性别和年龄作为控制变量运用到后续计算中。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使用者的人格特质和微博树洞账号的网络环境因素两个方面调查了微博树洞内网络语言暴力发生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愤怒情绪易感度、愤怒反刍、集体道德推脱均能显著正向预测网络语言暴力行为;愤怒反刍在愤怒情绪易感度和网络语言暴力之间起中间作用;集体道德推脱在愤怒反刍和网络语言暴力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四个变量构成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其次,本研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对微博树洞账号中语言暴力的产生和发酵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调查,总结出以下结果:感知匿名性、群体性与对暴力语言的认可为微博树洞中的语言暴力提供了发源的土壤。微博树洞投稿中的愤怒投稿信息与戾气性语言触发了使用者的愤怒情绪,使其反复想起自身的不美好经历,在愤怒反刍的作用下怒气反复累积,并选择了攻击性语言的输出形式。在微博树洞群体性的作用及暴力合理化的作用下,众多攻击性语言的发酵最终发展成了声势浩大的网络语言暴力。
本研究选用一般攻击模型理论来解释微博树洞中网络语言暴力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一般攻击模型提出了攻击行为的动态发生过程,认为攻击行为在个体内部的产生包括三个关键的阶段,即“个体和情境因素的输入”、“个体内部状态”和“判断和评价”。其中,个体内部状态在输入的情境与个体因素同最终的输出反应间具有核心性的调节作用(李文辉等,2013)。结合问卷调查及半结构化访谈的结果,本研究对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如下讨论与解答。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