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一篇社会学硕士论文,本研究从知识社会学视角系统梳理并分析了“社会韧性”这一概念的构建历程,揭示其从语言渊源及科学基础起步,经由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城市韧性等阶段,逐步发展为当代治理的重要概念和实践工具。
一、前言
(一)问题提出
1、研究背景
21世纪以来,全球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正日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这种复杂性一方面源自自然环境层面的多元危机,例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退化等,并逐渐由局部性风险演变为全球性挑战。另一方面,社会层面的不确定性同样不断增加,全球化进程加速了风险的跨区域流动和扩散,新兴技术的快速迭代又不断催生出伦理争议与治理难题,传统社会治理模式恐怕难以有效应对这些纷繁复杂的风险事件。自然与社会双重风险的叠加与交互影响,使得社会整体面临空前挑战,原有的社会秩序和制度安排在应对突发性、持续性和结构性风险时也逐渐暴露出了不足和局限。
基于上述外部环境的变化,“韧性”作为一个最初源自生态学和工程学的概念,在过去二三十年里逐步受到社会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自然灾害、金融危机、公共卫生等重大风险事件之后,如何理解并增强社会系统应对风险的能力,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从生态韧性、工程韧性,到经济韧性和城市韧性,“韧性”这一概念逐渐跨越学科界限,形成了一个不断拓展的理论空间和丰富的研究谱系。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韧性概念正逐步从关注系统与结构的被动恢复能力,转向强调主动适应与转型创新,体现出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显著变化①。在这一研究趋势下,“社会韧性”作为韧性概念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衍生概念开始逐步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并展现出极大的理论潜力与实践价值。与生态韧性强调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工程韧性关注基础设施稳定不同,社会韧性明确聚焦于人类社会的适应性、可持续性和转型能力,试图揭示社会主体、制度与文化如何在风险和压力状态下表现出持续性、适应性与可能性②。具体而言,社会韧性的研究涉及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制度安排、知识传播和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的互动和融合,呈现出跨学科的特点③。

(二)文献综述
1、知识社会学的科学实在论和社会建构论
科学实在论(Scientific realism)与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onism)是知识社会学中的两大主要立场,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知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这两者是许多学者研究社会韧性时所选取的基本范式,而且由于韧性概念本身所具备的自然属性,大部分研究都沿袭了自然科学的量化研究方式;但随着近年来社会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攀升,社会科学领域很好地消化了韧性这个“舶来品”,并越来越关注概念建构过程中的个人因素及其协作机制。
总的来说,科学实在论强调世界及其现象是独立于人类认知的存在,科学知识是对外部世界客观实在的反映①;而社会建构论则认为知识是通过社会互动、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等社会过程构建出来的,强调社会实践和文化对知识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②。在知识社会学看来,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的对立不止局限于关于社会结构的认识,而是与如何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密切相关。科学实在论支持者认为社会韧性等概念是社会现象的客观反映,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加以测量和分析,这一观点对应一种狭义的社会韧性认知。换句话说,赞同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社会韧性不依赖于社会成员的认知框架,而是一个独立的、可以被系统性研究的实体①。社会建构论则强调社会韧性作为一个知识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是在社会互动和文化实践中形成的,与这种看法相呼应的则是广义的社会韧性观点②。换言之,社会韧性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解读,因此其研究应当更多地关注如何理解这些社会现象在特定社会中的构建过程,而非单纯寻找某种普遍适用的客观规律③。
二、“社会韧性”的外化起点:语言渊源与科学基础
(一)作为知识载体的语言符号
“社会韧性”作为一个复杂的概念,其构建过程涉及多学科的知识汇聚。然而,任何概念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的基础,因为语言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媒介,更是意义生成的起点。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看,语言中的隐喻和语义转译直接影响了概念的形成与传播。因此,本章以拉丁词汇“Resilire”为切入点,通过剖析其语用特征,揭示“韧性”概念在语言层面的起源及其风险隐喻的演化,为后续关于科学实践与社会机制的讨论奠定语义基础。
1、“Resilire”语用及其风险隐喻
时至今日,无论是用什么语种撰写的有关“社会韧性”或者提及“社会韧性”的学术论文,在文献回顾的阶段都无法回避“resilire”这个拉丁语词汇,McAslan经考证发现:所有现代英语文献中的所使用的“resilience”一词,均是起源于“resilire”①,而“resilience”之后经由各学科被建构出的各种学术概念,也是中文语境中“韧性”译介的主要对象。但在几乎所有讨论韧性的研究中,也仅仅是将“Resilire”当作是韧性概念产生的一个语义起点,再往前就这个词在拉丁文文献中的语用关注则浅尝辄止,当然这也是囿于多数研究所秉持的当代视角,主要关注的是韧性概念在某一学科中变种及其学术价值②。但是本文所追求的尽可能完整地复现“社会韧性”概念建构的历史进程,从而在关键节点进行知识社会学分析,那么只追溯到拉丁词语“Resilire”的语义是完全不够的,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具体的历史文本中重新理解它的语用,以便和“工程韧性”的语用相比较,有助于挖掘首次概念变迁中的知识继承和变迁。
(二)理想材料的科学表征
“Resilire”语言分析揭露了早期韧性概念在语义上的复杂多样特性,为理解“社会韧性”概念打下了根基,单纯的语言转译,不足以支撑“韧性”在科学领域的大量应用,在接下来的那部分中,我们会探究科学实践怎样促进韧性概念的外在呈现,尤其以工程韧性的实践应用为切入点,审视“风险是什么”的科学化界定程序及其对“社会韧性”概念的相关影响。就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研讨社会韧性的外化开端,从语言起源和科学根基两个维度切入,体现出内在的逻辑性与合理性,语言作为社会交往及认知的基本工具,是知识外化显现的首个媒介,社会韧性属于一个被社会构建的概念,其语言的来源体现了知识具有社会性与历史性。语言不但承载着个人经验的表达,还凭借共享的符号系统把这些经验转化为集体的认知,科学基础为社会韧性概念的理论框架及实证研究给予了支撑,让其能够从抽象的社会构造转变为具体的、可实施的知识,科学研究凭借设立方法论并进行实证核实,把社会韧性展现为有普遍性、可测量性与实际应用性的社会现象,语言渊源跟科学基础的结合,使社会韧性实现从个体经验到社会共识的转化,也为其成为跨学科交流和实践的基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后盾。
三、“社会韧性”的前客体化:超越单一结构的惯例化认知..............31
(一)系统思维下韧性的对象性重塑...............................31
1、“社会—生态韧性”与系统科学的介入......................32
2、“城市韧性”与复杂适应系统..............................34
四、“社会韧性”的一阶客体化:学术共同体的制度化尝试..............42
(一)跨学科整合中的体系化解读.................................43
(二)跨文化比较中的量化操作...................................46
(三)基于实践挑战的理论抽象化.................................48
五、“社会韧性”的二阶客体化:走向正当化的治理话语................52
(一)社会韧性进入中国的动力分析...............................52
1、可持续性发展和韧性建设:风险治理中的社会机制............53
2、“中国式风险社会”的治理困境............................56
五、“社会韧性”的二阶客体化:走向正当化的治理话语
(一)社会韧性进入中国的动力分析
中国于社会韧性二阶客体化进程里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政府层面的推动与正当化操作,中国政府在面对快速城市化、环境压力、经济转型等诸多挑战时,日益意识到增强社会韧性对社会稳定以及长远发展的重要性,社会韧性当作一个政策目标,最初就被列入顶层设计范畴,尤其是在“社会管理创新”以及近年才提出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战略里,社会韧性变为关键事项,提前就这种顶层设计进行了提及,意味着社会韧性不只是学术层面的探讨或局部性的政策手段,而是慢慢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要点之一,开展社会韧性进入中国的动力学分析十分必要,这跟概念建构的二阶客体化紧密相联。
1、可持续性发展和韧性建设:风险治理中的社会机制
现代社会固有其内在的风险属性,可被界定为风险社会①。自20世纪后期以来,人类社会已逐步过渡至晚期现代阶段,这一时期特征显著地表现在面临日益复杂、系统性和全球性风险的环境中。当前全球社会面临着多重复杂风险与挑战,诸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军事冲突、恐怖活动、人口迁移以及国际贸易体系的变革等,这些因素共同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传播。现代性的推进在带来显著变革的同时,亦引发了复杂的风险交织与累积效应,这些现象不仅产生了多重压力源,还加剧了社会系统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冠状病毒疾病的全球传播,不仅作为一种全球健康危机,更象征性地反映了全球风险社会的普遍特征及其潜在的预示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持续发展与复杂性加深,构建一个既健康又安全且具备可持续性的文明社会,已然成为迫切需求,旨在有效应对此类社会中固有的高风险情境及其引发的短期与长期影响,无论是地方层面还是全球范围内的挑战。

六、结语
在日常交流或者学术表达的过程中,我们对于某些概念的存在早已习以为常,不假思索地运用在不同学科的文本之中。针对“社会韧性”的应用和延展,在知识社会学的视角之下,我们已然看见了韧性观念的迁移及其风险认知的转型。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审视,韧性的概念历经从实践中的外化到客体化的过程,成为风险治理的重要理论框架。本研究从知识社会学视角系统梳理并分析了“社会韧性”这一概念的构建历程,揭示其从语言渊源及科学基础起步,经由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城市韧性等阶段,逐步发展为当代治理的重要概念和实践工具。研究指出,韧性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外化为跨学科交流的边界对象,并通过科学探索、政策引导与治理实践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客体化,最终制度化地嵌入中国社会治理语境。
然而,韧性的客体化更多服务于宏观治理体系,尚未触及个体与社会认知的深层结构,未来亟需实现其向内化的跃迁。韧性的内化不仅是将抽象概念嵌入个体与文化认知的动态过程,更是从静态结构向动态系统转变的理论深化过程。在这一转变中,韧性不再仅限于对风险的被动应对,而是通过个体认知和社会行动的双向互动,形成具有前瞻性与创造性的风险管理能力。这一趋势要求知识从学术理论逐步转化为适应不同群体和文化语境的行为指南,同时推动韧性理念与日常实践的深度融合,使其内化为一种社会规范与文化资本。我相信,未来的社会韧性理论将超越作为治理工具的功能定位,更多关注其文化嵌入与价值维度,通过对社会系统中多主体互动与适应行为的研究,展现韧性的动态创造性。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