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物流学硕士论文,本研究系统梳理了锂电池供应链风险评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基于SCOR模型框架,结合N企业锂电池供应链特点,构建了包含7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的风险评估体系。通过AHP-熵权组合赋权模型对N企业供应链风险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风险防控策略。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锂电池行业背景情况
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任务。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锂电池产业已从单一的新能源配套角色,升级为支撑国家能源安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在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后,这两个关键概念迅速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在此政策导向下,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提速。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锂电池装机量实现294.6GWh,同比增长90.7%,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占比升至61.6%。中国政府2020年至2023年出台多项政策推动锂电池行业高质量发展,如表1.1所示。这些政策和规划为锂电池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
锂电池是一种以锂金属或锂合金为正负极材料、采用非水电解质溶液作为介质的化学电源。具有高能量密度、无记忆效应、长循环寿命以及环境友好等显著优势。当前,随着电动交通工具和储能系统技术的突飞猛进,锂离子电池的市场需求正经历爆发式增长。依据Vernon的行业生命周期理论,锂电池行业已从2015年前后的快速成长期逐步过渡至成熟期,这一转变显著加速了全行业的产能扩张进程。
1.2 研究意义
近年来,在“双碳”战略和新能源政策的持续推动下,我国锂电池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过前期的快速增长期后,目前行业已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对锂电池产业链背后的风险进行精准识别与有效监控变得至关重要。对于锂电池企业来讲,准确地识别以及评估供应链风险对其稳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意义分为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1 现实意义
研究锂电池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可推动供应链上下游利益相关者协同合作,本文围绕锂电池全生命周期展开,涉及生产制造、运营及回收等环节,识别与评估企业锂电池风险,降低供应链风险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帮助企业可持续发展,对锂电池行业来说,深入剖析供应链风险,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能提高企业对潜在风险的预警与应对能力,减少供应链中断事件发生概率及影响程度,利于锂电池企业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高供应链韧性与可靠性。此外,本研究还可为锂电池企业构建和完善供应链管理提供策略参考,从而提升企业供应链的稳定性。
1.2.2 理论意义
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供应链风险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尤其在信息技术、生鲜食品和大宗商品等领域。然而,当前针对锂电池企业供应链风险的学术研究仍存在不足。因此,开展锂电池企业供应链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研究考虑锂电池供应链的特殊性,将供应链环节与锂电池的回收与再利用以及原料开采等方面综合考虑识别风险,从而推动锂电池供应链风险管理领域的拓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供应链风险管理
2.1.1 供应链风险管理概念
风险起始于航海时代,经过了数十载时间的演变以及相关研究,到如今已经在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它跟概率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可用来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我们对潜在威胁有更清楚的认识,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形下,供应链系统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日益凸显。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学术界逐步将供应链风险概念引入供应链研究领域。1987年,Shapira首次提出了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概念,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石[43]。供应链风险存在于从最初的原材料采购至最终的成品配送的诸多环节[44]。依据文献研究,本文整理了有代表性的供应链风险定义,如表2.1所示。
关于供应链风险管理,Fan, Y(2018)给出了如下定义:供应链风险管理是企业运用内部工具、技术和战略,并与供应链合作企业建立协同机制,对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处理和监测,其目的在于提升供应链韧性,从而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53]。此外,陈金晓(2021)进一步指出,在进行供应链风险管理时,必须充分考虑供应链的结构、决策者的风险偏好以及应急和危机管理等多个方面[54]。
2.2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
作为全球首个跨行业通用的标准化供应链管理框架,SCOR(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模型为供应链诊断与分析提供了系统化的方法论工具。SCOR模型是国际供应链协会(APICS)主导开发,流程架构包括:计划、采购、生产、交付、退货,覆盖供应商到终端客户的全链条活动。它建立了标准化的供应链评估体系。为企业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完整的参考框架。基于图2.2所示的SCOR基础架构,该模型的五大核心业务流程及其管理职能阐述如下:
(1)计划
作为供应链运营的指挥中枢,计划流程对其他四大流程具有全局协调作用。其主要职能涵盖了企业资源能力综合评估、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物料需求计划制定以及客户服务方案设计。
(2)采购
该流程涉及外部资源获取的关键活动,包括供应商资质审查与选择、采购合同条款管理、物料质量验收控制以及供应商业绩评估与优化。
(3)生产
在制造型企业中,该流程承担生产计划执行与监控、制程质量控制、现场资源调配以及安全生产管理。
(4)交付
交付环节是实现产品价值转化的关键环节,主要工作内容有客户订单全流程处理、物流方案设计与执行、交付时效与质量管控以及运输状态实时跟踪。
(5)退货
退货环节是完善供应链闭环管理的重要组成,其职能包括缺陷品回收处理、退货原因分析与改进、逆向物流网络优化以及客户满意度维护。
第三章 N企业供应链风险因素识别与指标体系构建 ........................ 16
3.1 N企业供应链结构及风险源分析 ........................... 16
3.1.1 N企业锂电池供应链发展现状 ......................... 16
3.1.2 N企业锂电池供应链结构分析 ............................... 17
第四章 N企业锂电池供应链风险评估 ............................. 34
4.1 锂电池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的选取 ............................... 34
4.2 基于AHP-熵权法的N企业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 34
第五章 N企业锂电池供应链风险控制策略 ............................ 47
5.1 生产运作风险防范对策.............................. 48
5.1.1 提高生产稳定性 ............................... 48
5.1.2 减少生产过程安全隐患 .................... 49
第五章 N企业锂电池供应链风险控制策略
5.1 生产运作风险防范对策
5.1.1 提高生产稳定性
锂电池生产过程中出现中断风险,其主要来源包括生产计划出现偏差、原料供应呈现短缺状况、工艺技术存在缺陷以及人为操作产生失误等情况,企业若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相关工作。
首先,在生产计划优化方面,企业应当建立系统化的制定机制。该机制需要统筹考量设备产能利用效率、人力资源配置方案以及库存动态管理等关键要素,通过多维度协同分析来提升生产计划的科学性与可执行性。企业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对生产流程加以优化,借助价值流分析等相关方法来消除存在浪费的环节,提升生产效率。建议企业建立智能化生产监控平台,集成MES系统与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电极涂布、卷绕、注液等关键工序的工艺参数,该系统可动态追踪生产计划执行情况、物料采购进度、库存状态及生产进度等关键数据,当出现异常时能够快速预警并启动响应机制。通过实时数据反馈与分析,可及时优化调整生产流程,提升计划制定的精确性和应变能力。
其次,在原材料供应方面,锂电池生产涉及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多种关键物料,这些材料通常由不同供应商提供。鉴于此,企业可依据不同材料的关键程度,采用差异化管理策略,对于磷酸铁锂、三元材料这类战略物资,建议企业与行业领先供应商构建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要挑选信誉良好且供应能力稳定的供应商,与之确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在原材料质量控制环节,推行供应商"黑名单"动态管理制度,对提供不合格正极材料的供应商实施阶梯式处罚,首次违规予以警告并扣减20%货款,二次违规暂停合作3个月,三次违规永久终止合作,培育若干潜在供应商,以此来分散供应风险,借助定期沟通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及时了解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动态,保障供应链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另外还要定期开展供应商现场审核以及质量评估工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锂电池供应链风险评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基于SCOR模型框架,结合N企业锂电池供应链特点,构建了包含7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的风险评估体系。通过AHP-熵权组合赋权模型对N企业供应链风险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风险防控策略。
(1)在风险识别与指标体系构建方面,本文在分析N企业锂电池供应链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利用SCOR模型对N企业锂电池供应链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系统识别,并结合文献分析法,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明确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后,对风险因素进行筛选,最终构建了一个系统全面的锂电池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2)在风险评估模型选取与构建方面,本文将主观赋权法(AHP法)与客观赋权法(熵权法)相结合,构建了更适用于锂电池供应链的风险评估模型。基于该模型,能够更加精准、合理地识别锂电池供应链的风险程度。
(3)在实证分析部分,通过风险识别,将N企业锂电池供应链风险最终确定为7个一级风险因素以及28个二级风险因素;通过风险评估,得出N企业锂电池供应链风险值从高到低为生产运作风险N4;运输配送风险N5;退货/产品回收处理流程风险N6;采购风险N3;供需计划风险N2;外部环境风险N1;信息传递风险N7;结合风险识别与评估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了风险应对防范对策。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