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学论文,本研究以小学高学段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分析了当前小学劳动素养培育的现状与发展的基本情况,探讨了当前小学高学段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背后的原因。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时代发展对劳动素养的高度重视
党和政府一向重视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从制度建设角度看,建国后在不同的时期也出台了不少有关劳动教育的政策。如在1958年国家提出了“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78年通过的宪法也提出了“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规定。进入新时代,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1,其中提到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在国家政策的呼吁下,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反观现实,各阶段学生的劳动素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仍有部分学生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爱劳动、不尊重劳动,因此,《意见》要求全党全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同时《意见》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首先,要把握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除了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劳动,让学生投入到真正的劳动实践中去,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其次要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培养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培养勤俭、奋斗的劳动精神并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再次要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和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和身心发展规律,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最后要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因此,从这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以及要求来看,党和国家对学生的劳动素养培育是相当重视的,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的,本次选题是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发展需求的。
二、研究意义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各学者对劳动教育领域的研究尽管不少,但在小学高学段展开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将以小学高学段学生劳动素养为研究主题,先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劳动素养的内涵进行界定,进而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观察等途径了解小学高学段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现状,发现问题并对影响小学高学段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构建出提升小学高学段学生劳动素养水平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丰富小学生劳动素养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检索文献发现,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劳动教育的现状研究方面,有关小学生的劳动素养研究较少,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其次,拓宽小学生劳动素养研究的学科视野,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通过对劳动素养的本质特征进行分析,渗透劳动素养在各个学科的落实,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整合。最后,为日后研究劳动教育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实践意义
首先,劳动素质作为综合素质重要的一部分,是当前新时代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小学劳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劳动素养进行研究能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多借鉴。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奠基阶段,也培养学生劳动素质的关键时期,有效的劳动教育将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对小学劳动素养现状进行研究,梳理影响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将在一定程度上为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参考,为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做出一些改变,促进发展,展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第二章 关键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关键概念界定
(一)劳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的定义为“劳动首先作为人和自然界相互交往的过程,是一种人类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进而和调整与控制人类和自然间物质交换的过程,是一种人类有意识且有目的利用自身体力和智力的力量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加以改造的实践活动。”《辞海》对劳动的定义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劳动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属性。《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把劳动定义为“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类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造自然对象并在这一活动中改造人自身的过程。”综上,可以看出劳动是人类维持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手段,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特殊的实践活动。本次研究的劳动是在特定环境下的活动,主要是指学校公益活动、家务劳动、有关自我服务的劳动。
(二)劳动教育
根据中共中央2020年3月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的劳动教育指的是在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教育大辞典》对劳动教育的定义为: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使学生获得工农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结合当前中小学生的发展实际,本次研究把劳动教育定义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教育者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实际操作等方式,以培养受教育者劳动素养和品质为教育目标,促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
二、理论基础
(一)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理论
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提出,教育和劳动并不是两个互相独立的个体,而应该要与智育、体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并改造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是我国劳动教育思想的源泉,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方式,能够创造世界和改造世界,为人类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要劳动,用双手去创造,了解并接受劳动教育,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根本。首先,劳动者通过使用和付出劳动力,获得物质资料,从而获得生存的能力;其次,社会主义的劳动建立在完整的人基础之上,劳动是成为人自由和自觉的活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能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劳动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后,劳动者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能够解放思想,获得精神财富,促进自我完善和发展,并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发展。
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只有通过劳动人们才能获取生存的物质资料,获得精神的富足,满足日常的吃、穿、住、行的需要,也就是他所说的:“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从当前小学高学段学生的个人发展角度来看,学校对其进行劳动素养的培育,如学习劳动知识课程、课后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学习一些基本的劳动技巧等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的劳动意识形成,锻炼基本的劳动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整个成人成长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24
一、研究设计 ............................. 24(
一)研究方法 ............................. 24
(二)研究对象、地点及工具 .................. 25
第四章 小学高学段学生劳动素养现状与培育的调查分析 ................ 39
一、劳动素养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9
(一)背景变量分析 ......................... 39
(二)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
第五章 影响小学高学段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主要的原因 .................... 69
一、社会环境影响小学生劳动素养培育 ...................... 69
(一)教育轨道的偏离 ............................ 69
(二)社会大众的劳动态度影响着小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 70
第六章 小学高学段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策略
一、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引领学生的劳动素养培育
社会环境是个体成长必须依赖的外部条件,小学生的行为、思想会在无形中受到社会风气、舆论的影响,直接或者间接对其劳动素养产生影响。因此,针对小学高学段学生劳动素养在社会层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从以下的一些方向去改进。
(一)优化社会舆论导向 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劳动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冷漠,甚至是轻视、鄙视劳动,这也与当前的社会风气有着很大的联系,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发达,小学生群体也已经处于被一些不良社会风气感染的境地,这些信息和风气在小学生群体中无处不在地散播,因此也就影响着小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观念的形成。
首先,社会媒体要大力弘扬、宣传中华文化传统中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优秀传统,大力挖掘中华文化中蕴含的劳动精神。在宣传过程中要对一些错误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进行批判,呼吁大众摒弃诸如好逸恶劳、妄想不劳而获的劳动价值观,要在社会大范围大力普及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美好、奋斗实现梦想的劳动信念,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引领,高举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时代旗帜,用一种正向的价值观引领社会大众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其次,利用自媒体平台,例如抖音、公众号、视频号等来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电视台播放劳动纪录片、社区电子屏滚动播放劳动宣传标语;各媒体要多用镜头去记录社会上勤奋劳动的身影、记录各行各业人们劳动的真实情景,并制作成宣传教育短片放到自媒体平台上,让家长和学生能够在日常刷短视频的间隙也能劳动氛围的熏陶,转变社会上原有的一些急功近利、好逸恶劳的劳动态度,让社会大众改变传统的劳动认知,意识到到美好、幸福的生活是靠双手劳动换来的。最后,要加大对劳动模范的宣传,树立典型劳动形象,提供正向引导。
结语
劳动素质作为综合素质重要的一部分,是当前新时代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对劳动素养进行研究有利于劳动教育更好地开展实施。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奠基阶段,也是进行劳动素养培育的关键时期,有效的劳动教育将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通过对小学劳动素养现状进行研究,梳理影响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将在一定程度上为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参考,为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做出一些改变,促进发展,展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本研究以小学高学段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分析了当前小学劳动素养培育的现状与发展的基本情况,探讨了当前小学高学段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背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策略,以全面提升小学高学段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然而,由于研究者自身能力有限,本研究在一些方面存在不足,如研究结果的分析、研究对象的选取以及访谈材料的收集整理等,这些都是未来研究需要关注和改进的地方。
总的来说,小学高学段学生劳动素养培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何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途径来进一步提升改善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仍需要深入研究和长期探索。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