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硕士论文,本文以珠海中职学校D“双师型”名师工作室为个案,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结合群体动力理论、领导理论与聚类理论,系统探讨其建设背景、发展历程、建设模式、成效特征及影响因素,旨在为同类工作室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第一章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自2018年起,广东省教育厅开展中职学校关于省“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遴选活动,然而其建设过程尚未被全面研究以及深入理解。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效能,充分发挥其在教师培养和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价值,对广东省珠海市DY中职学校D“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传统的技工教育已不再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中职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为缓解职业教育中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教师资源不足问题,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包括建设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2016年11月3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中提出遴选国家级(省级)中高职示范学校具有教学专长的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主持建立“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牵头组织区域内中高职学校衔接专业教师,采取集中面授和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团队研修1。
2017年4月26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支持“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主持人有效开展工作。加强培训教学、学员、考核结业和经费使用管理,开展项目总结评估,建立培训档案2。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目的一:广东省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先锋,亟须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模式,以应对当前中职教育面临的“双师型”教师短缺、校企合作不深入等挑战。
目的二:推广珠海D“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成功经验以及成效,是为了给其他中职学校的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并为广东省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丰富职业教育师资建设与改革理论,该研究可以进一步补充国内关于中职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的研究,以珠海中职D“双师型”名师工作室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运行情况,有助于加强对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认知。尽管中职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对于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因此,研究“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运行情况,对于推进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有助于填补相关研究领域在区域特色和中职教育层次的理论空白,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会对“双师型”教师培养产生不同影响,广东省作为经济强省和制造业大省,其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运行必然有独特之处。对其研究可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中职教育针对性的理论成果,丰富职业教育师资建设与改革理论的多样性。
第二章D“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背景与发展历程
一、D“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背景
(一)相关政策驱动与区域响应
基于教育改革深化与师资队伍建设需求,2012年珠海D“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创建具有显著时代特征与区域教育发展背景。自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实施“以教师为本”的战略转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在此宏观政策导向下,全国范围内涌现出以名师领衔、团队协作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热潮,其中江浙沪等教育发达地区率先构建了“高校-教研机构-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机制。以上海为例,其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通过“项目驱动、课题引领”的创新模式,有效推动了教学改革与课程开发,相关成果在长三角地区形成示范效应。在珠三角地区,广州市教育局于2012年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首批遴选了12个中职名师工作室,重点覆盖数控技术、汽车维修等区域支柱产业相关专业。深圳市则通过“校企双主持人”制度,将企业技术专家纳入工作室建设体系,形成“教学创新+技术研发”的双向赋能机制。形成“1+N”学科教研网络,通过跨校际协作开展教学诊断、课程资源共建等活动,特别是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示范作用下,名师工作室逐渐成为整合行业企业资源、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面对区域教育发展新态势,珠海市教育局于2012年出台《珠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打造十个市级名师工作室”的发展目标。
二、D“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与发展的历程
D“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由专家团队、学员以及办事人员组成,“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成员包括工作室主持1人、职业院校教师2人、企业人员2人、工作室助手1—2人,学员10—12人。
(一)初创阶段(2012-2018):奠基与探索
1.早期组建与定位
D“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在被评为省“双师型”名师工作室之前的名称是叫D烹饪名师工作室,主要服务于烹饪专业,创建于2012年,在当时珠海的NP中学中职部创建的,当时是珠海市香洲区首届名师工作室之一,在创建初期,D校长担任工作室主持人,刚创建之初只是本学校的几位烹饪专业的老师加入,当时还没有招收学员。
在访谈过程之中,D校长提到2012年创建名师工作室的原因:那时候是这样,我们当时的这个局长啊,这个香洲区教育局局长的理念是很先进的,局长觉得我在专业教学技能方面很突出,然后也很有特色,觉得我指导的教师与学生无论是在珠海市还是广东省的中职教育各类比赛中获得了不少的奖项,就提出让我创建一个以个人命名的工作室,想要我发挥辐射引领的作用,然后打造一支教育强师,建设一支理论与实践都非常强大的师资队伍。但是当时我还未评上高级教师职称,于是教育局破格让我以个人名字命名来申报区级名师工作室,我记得非常清晰当时就25个名师工作室,我们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我们工作室在2012年时是广东省唯一一个以个人命名职业教育的这个烹饪专业的名师工作室(DQ-01 2024.7.09访谈记录)
第三章 “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个案分析 .................... 47
一、D“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 47
(一)D“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目标 ........................................... 47
(二)D“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任务 ........................................... 49
第四章 D“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特点与成效 ........................ 80
一 、D“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特点 ...................................... 80
(一)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 ............................ 80
(二)创新工作室建设模式 .................................... 81
第五章 D“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成效的因素分析 ........................ 103
一、外部因素分析 ........................... 103
(一)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与管理 ............................. 103
(二)工作室成员学员所在学校的支持 ........................ 104
第五章D“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成效的因素分析
一、外部因素分析
(一)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与管理
1.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
教育行政部门通常会为名师工作室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政策上,教育行政部门会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名师工作室的定位、职责、发展目标等,为名师工作室的成立和运行提供坚实的政策基础。资金上,教育行政部门会拨付一定的经费,用于名师工作室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购置、教学活动开展等,确保名师工作室能够正常运转。D名师工作室也不例外,先是受到珠海市香洲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后来被遴选为省“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后,受到省级教育厅的大力重视。
2.良好的管理与评价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是名师工作室的管理者和评价者。教育行政部门通常会对名师工作室进行统一管理,包括遴选工作室主持人、审批工作室成员、制定工作室发展规划等。这种管理机制有助于确保名师工作室的规范运行和高效发展。通过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教育行政部门能够对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情况进行有效地监督和指导。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定期组织专家对名师工作室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名师工作室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还可以对表现优秀的名师工作室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名师工作室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创新引领、动态演进阶段
D“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历经“初创—发展—成熟”三阶段,其建设路径体现出从资源整合、制度完善到创新引领的动态演进。初创阶段(2012-2018)以基础搭建为主,通过校企合作与平台升级奠定发展根基;发展阶段(2018-2021)聚焦多元学习平台构建与产教融合深化,推动教师能力提升与教学改革;成熟阶段(2022-至今)则通过个性化发展支持、管理机制优化及社会责任实践,形成区域示范效应。
2.创新双核驱动、多元协同的建设体系
D“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创建了“双核驱动、多元协同”的建设体系:确立教学能力与专业技能并重的双维度培养目标,实施校内师徒传承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双轨研修机制,形成包含考核、资源共享、校企联动的制度架构。创新构建“线上+线下”混合研修模式,建立动态化、差异化的教师成长评价体系,配套全过程跟踪管理的个人发展档案。D“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模式创新,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深化区域协作、强化产教融合及优化管理机制,形成了区别于传统教师培训的复合型发展路径。
“校内传承+校外实践”的复合培养体系:通过“以师带徒”模式,结合示范性教研活动与专题讲座,实现教学经验的代际传递;混合式研修: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研修活动(如课程开发、教学研讨),打破时空限制,提升培训效率。企业跟岗实践:组织教师深入酒店、餐饮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强化“双师型”教师的产业实操能力;跨区域交流:通过“粤澳合作”“江浙地区联动”等项目,引入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与技术,拓宽教师视野。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